相比较,其实是我们通常会做的一件事。除了把自己跟别人比较,将别人作比较,被别人作比较,几乎无人能免。比较并非是一件坏事,因为有比较才能择优,有比较才能看到差距,找到改进的方式。但是比较也应当有所讲究,才能避免因此造成伤害。
比较应当注意动机。比较是为了取长补短,相互促进,而不是各恃所长,相互打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网上曾经为着“武汉加油”和“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哪个更好,中医和西医的长短之争,打起了口水仗。这样的比较本身并无意义,除了为自媒体挣流量,反而影响民众的正确认知,容易在社会上助长狭隘、偏见、诋毁、怨怼等不良心态,甚至造成不必要的冲突和对立。
比较应当注意方式。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比较最大的忌讳,便是不顾场合,不顾当事人感受,让比较成为伤害。望子成龙的家长,拿别人家孩子的优秀来激励自家孩子,却往往适得其反,遭到叛逆。人际间的飞短流长,也很可能让两个本来没有芥蒂的人,在被比较中走向生分、相忌、甚至敌对。至于自己和他人的比较,如果失去理性认知和平和心态,也很容易跌入失去自信、消沉沮丧的泥潭,或者走向嫉妒、攀比、烦恼炽盛的极端。
比较应当注意效果。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不管怎么作比较,都要有利于人的成长和事业的进步。正向的比较,会让人感受到善意,认知到改进的方向,激发出扬长补短的动力。负性的比较,则会让人被不良情绪裹挟,进而迷失自我。对此,除了不要做负性比较的施加者,我们还要有足够的心理建设“变废为宝”,自我觉察、自我反省,从负性的比较、评判和打压中,找到昂扬向上的动力,获得自我成长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