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初看这本书时是在一个下午,小区楼下的邻居们播放着歌曲,金色的暖阳便同歌声一起从窗户飘了进来,扑洒在我的书页上,似是在陪我一同阅读着这本“沉重”的书。
《活着》讲述的是旧时代一位名叫福贵的人,他出生富家,却因沾上嫖赌而一贫如洗。当他开始发奋起来时,时代带给人的苦难也不可避免地降临在他身上。随着各种社会变革,福贵和家人们遭受着巨大的苦难。他看着家人接连离世,到最后仅剩下年迈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伴度日。
单纯从剧情上来说,我不太喜欢这本书,因为它实在太苦了。只是看着福贵的家人离世便让我恸哭不止。但它还是吸引着我从拿起书开始就舍不得放下。因为什么?因为期望。尽管磨难不断找上福贵,但我总觉得“接下来会更好的,只要活着,就还有希望”。我想看到福贵一家都能幸福快乐,是这个期望,使我坚持看下去。
但随着剧情的发展,我的期望一次次产生,一次次破碎。最开始福贵的双亲去世,至少他还有妻子儿女;儿子意外早夭,至少还有妻子女儿;女儿难产去世,妻子悲痛离世,至少还有女婿和孙子;但接着女婿遇工难死去,就连最后的孙子,竟也因为吃太多豆子撑死了。
支撑福贵生活下去的希望就这么一一破灭。在常人看来福贵已经没有了生活的意义,可是,福贵说:“我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平淡的语气缓缓道出了乐观的心态。我疑惑着,为什么福贵经历了这么多常人难以忍受的磨难还能乐观地活下去呢?再往前翻,我看到了余华先生的序言:“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恍然大悟,是啊,福贵不是为了任何人而活着,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死很容易,活着却不容易,能好好活下去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了。活着便是最好的幸运,也是最大的勇气。
同样,在那个时代,福贵所遭受的磨难,也是千千万万勤劳朴实的农民所遭受的,他们都熬过了这巨大的苦难,熬过战争,熬过农荒,坚强地活了下来。
福贵牵着老牛在夕阳中离去的背影在我脑海中久久不能挥去。回想他的一生,还有千千万万农民的一生,我更加意识到了,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指导老师:杨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