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工厂复工、学校开学了,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就餐成了大问题。为避免相互传染,“无接触”成为新礼仪、“一米外”成为安全距离,推行分餐制,因而也是在情理之中。当然,要让人立刻改变合餐的饮食习惯,需要一个过程。
其实,分餐制不是现代人的创意,很久以前的古代已经实行。西周时期,中国古代的分餐制就有了,当时等级森严,并用“礼”的形式加以强化,有着严格、明确的标准,食礼即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规定“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以明养老也。”
鼎、簋、豆等食器被赋予特殊含义,成为身份和地位的标志。地位越高,使用食器的种类数量就越多,享受的食品就愈丰富。大家跪坐在一人一张比膝盖高一点的小食案前,饭菜和美酒都是一人一份,而且每人面前食案上的餐具及食物也不完全相同。这种礼节的标准,就为分餐制提供了土壤。
至于地位低下的平民,在饮食方面也要遵守这一礼俗,《仪礼·乡饮酒礼》和《礼记·乡饮酒礼》等篇都有分餐进食场景的描述。到了两汉时期,还在延续分餐制。现在考古,在汉墓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上,经常可以看到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宴饮场面。
随着“胡床”、“胡椅”、“胡桌”等陆续传入中原地区,因为木腿较高,大家不需要跪坐,而是垂腿坐在上面,让人感觉舒服,受到大家的喜欢,东西虽好但占地面积太大,已经不适合分餐,开始出现了合餐,渐渐合餐制成为主流,一直流传到现在。
(任万杰:教师,河北邯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