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观察与思考
3上一版  下一版4
 
发展粳稻产业 保障粮食安全
讲究工作方法 解决信访难题
半亩方塘一鉴开
干部要有危机感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旧版电子报  
下一篇4 2020年3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度观察
发展粳稻产业 保障粮食安全
关于培育发展我省粳稻产业的思考与建议
市农学会
 

粮安天下,食安民心。我省年产稻谷240亿公斤左右,是我国稻米产量第一大省,但产业发展仍存在下列突出问题:一是湖南稻米基本上都是籼稻,品质相对较差,销售不畅,售价不高,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二是适应市场需求和城乡居民稻米消费结构变化的粳米在湖南市场较难寻觅;三是2013年在广东发生的大米镉超标事件,对我国特别是湖南稻米产业冲击很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根据粮食安全、市场需求和民生需要,建议重视发展粳稻产业,促进我省稻米产业提质升级。

一、开发粳稻产业的可行性

1.南方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粳米消费区

籼稻和粳稻是水稻的两个亚种。籼稻直链淀粉高、胶稠度低、胀性大,一直被急需温饱、人口密集的南方城乡居民所接受和认可。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对稻米的食用品质越来越重视,粳稻具有直链淀粉含量低、胶稠度高、米胶长、适口性好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南方城乡居民的青睐。据研究,居民人均收入每提高1%,粳米消费量便增加0.15%,而籼米需求量则下降0.14%。据中国工程院的统计显示,自2000年到2015年,全国人均稻米消费总量从107公斤下降到99公斤,但其中粳米人均消费量却由26公斤上升到36公斤,净增了40%。稻米消费已由籼米向粳米快速转变。

2.发展粳稻已上升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粳稻不是一个普通的粮食品种。扩大粳稻生产,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总体水平、品种结构调整和区域优势发挥。当前,我国粮食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但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粳稻人均消费量迅速增长,市场需求持续扩大,粳稻的发展已经成为影响粮食安全的关键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讲,确保粮食安全的核心是口粮,口粮供给的关键是稻米,稻米供给的关键是粳稻。2012年国务院发布了《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着重指出要积极推进南方稻区“单改双”工作,稳步推进江淮等粳稻生产适宜区“籼改粳”工作,尽快启动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发展“早籼晚粳”。“籼改粳”是继南方水稻生产上“高改矮”、“常改杂”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技术变革。目前,我国南方稻米产区正以“粮食提质增效、粮农增产增收”为目标,积极推进“籼改粳”工程。

3.非传统粳稻产区正加快粳稻发展

上海大约于1990年左右,在我国南方稻区最早实现了“籼改粳”的转变,如今已100%种植,率先在粮食上实现由追求温饱向追求食味口感的转变。江苏发展粳稻从1986年开始起步,1990年才逐渐被接受,90年代中后期实现快速发展。到目前粳稻种植比例达到90%以上。湖北、江西、重庆、海南、河南等省市将发展粳稻作为提高水稻品质的一项重要抓手,以满足国内外日益增长的需求。

二、发展粳稻产业的优势

1.粳稻对镉的吸收转移能力较低

籼稻对镉的富集能力比粳稻更强,这可能是南方稻米镉超标的一个重要原因。田间试验表明,粳型基因导入籼稻品种后,含有该基因型的籼稻近等基因系籽粒镉含量水平显著下降。这个研究也同时表明,在相同的土壤、水质等环境条件下,粳稻对镉的吸收转移能力较籼稻低,粳米比籼米更具食用安全性。

2.粳稻能提高水稻生产安全性

除易受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等生物危害外,湖南水稻的生产安全还受到寒露风冷害威胁,造成产量降低,甚至绝收。粳稻比籼稻耐低温,抽穗扬花的适温下限为20℃,比籼稻低3℃,粳稻的安全抽穗扬花期比籼稻晚。即使在相同时间、强度的寒露风影响下,粳稻所受损失更小甚至不受影响。因此,湘南湘西发展粳稻生产,更有利于提高水稻生产的安全系数。

3.粳稻能提高稻米产业效益

粳稻品质高,特性优。粳稻米质一般优于籼稻米。同时,粳稻精米率比籼稻一般要高5%-8%,加上现在粮食市场是“优质优价”,因此,种植粳稻具有比较效益。从2010年以来,粳稻的市场价格持续上涨,屡刷历史新高。2017、2018年优质粳稻每50公斤市场价最高已达155~165元,比优质籼稻高出30~35元。

三、粳稻产业发展的对策

应围绕我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稻米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发培育粳稻产业。以发展粳型超级稻为主线,以改善稻米品质、提高产业效益为目标,持续推进全产业链开发,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促进粳米的加工与流通,提升粳米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力争成为产米强省,为人们提供优质大米。

(1)加强粳稻品种选育和推广。整合我省农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力量,加强我省粳稻特色种子资源库建设,加大杂交粳稻品种的选育工作,选育出一批优质、高产、高抗(多抗)的粳型超级稻新品种。

(2)加强粳稻生产关键技术集成研究。集成精确定量播种、粉垄栽培、定量移栽、测土配方平衡施肥、干湿交替节水灌溉、病虫害综合防控等稻作关键技术,建立精确定量粳稻栽培技术体系;加强农机与农艺技术配套,建立完善的机播、机插等机械化技术体系;集成稻渔共作、稻草还田、绿色防控病虫害等关键技术,建立无公害、生态生产技术体系。

(3)加强粳稻示范基地建设。选择区位优势好、生态条件佳、技术力量强、产业基础好、生产规模大的地区建设一批高质量的粳稻生产示范基地。通过区域特色资源整合、人才和技术力量集聚,科学规划,有序推进,促进粳稻无公害、绿色、有机粳稻生产与发展。

(4)推进粳米产业化开发。在籼稻传统生产区,有意识地培育粳米加工龙头企业,加强科普宣传工作,引导粳稻消费观念,建立“龙头企业+农技部门+基地农户”的粳稻产业化共同体,通过订单生产、合同收购方式,引导农户发展粳稻生产,培育粳米名牌精品,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市场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5)加强粳稻方面的科技普及与推广。重视对现有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旱育抛秧技术、稻草还田、粉垄栽培技术、机械化插秧技术、稻渔共作等重大技术的立项推广,充分利用传统媒体、新媒体等现代传播手段,结合农民集中培训等方式,广泛宣传粳稻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充分利用各种农业项目,树立典型和样板、展示最新成果;采用“专家进大户,大户带小户,农户帮农户”等科技入户方式,通过集中授课、发放技术资料、出宣传栏、现场指导等形式,确保科技种稻进村入户到田。

 
下一篇4  
 
   
   
   


地址:湖南省邵阳市城西樟树垅 邮编:422000
电话:0739-5322629 邮箱:shaoyangnews@126.com
版权所有:邵阳日报电子版 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出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