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而对于市二中教师王娟来说,她只希望她的学生能够在她的教育关爱影响下,真正地喜欢上语文,并在语文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文学素养,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实现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
小莹(化名)是王娟任教的512班的学生。刚入校时,小莹很不愿意与人交往,这引起了王娟的注意。
经过了解,小莹的家庭比较特殊:她的父母离异多年,父亲身体不好,长期住在医院,母亲已失去联系,小莹从小由奶奶带大。奶奶说她常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知道在做些什么,似乎对读书也不那么感兴趣。
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让王娟一直坚信,老师的爱就像春风,老师的一个微笑、一个温暖的眼神、一句关心的话语,都会给学生带来欢乐、智慧。尽管小莹情况特殊,但她一定可以让小莹重拾信心、重树希望。于是,一场师生间的真情故事就此上演。
平时在课间遇到她,王娟总会叫住她,主动和她打招呼,询问她学习的情况。一段时间后,感受到王老师关注的小莹也开始主动打起了招呼,偶尔还会针对一些练习上的题目向王老师提问,她作业的质量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只是还经常存在错题,成绩也还有待提升。“小莹对学习又重拾了一定的信心,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相信她一定能有更大的进步。”王娟十分高兴,并暗自鼓劲,一定要给她更大的舞台。
有一天上课,王娟喊小莹站起来回答问题。小莹愣了一下,尽管站了起来,但支支吾吾地回答不上来。面对小莹的窘境,王娟并没有打断她,也没有斥责她,而是微笑着告诉她:“不要紧张,不要着急,好好思考一下。”看着老师关切的目光和鼓励言语,小莹一下子有了自信,开始重新作答,虽然回答的结果不尽如人意,但她开始有了自信。
一次,王娟把小莹喊到办公室,把从厦门大学旅行带回来的小纪念品送给她,并鼓励她:“加油哦,我相信只要你不断努力,一定能到风景优美的城市读这么优秀的大学”。小莹的眼中闪出了晶莹的泪花。
就这样,在王娟半年多时间的鼓励与关爱下,小莹的转变越来越大,已经从一个不愿和老师交流的孩子,变成一个乐观开朗、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学生。
一次月考,王娟拿着学生们的答题卡一一审阅,努力发现其中的问题,以便更加了解学生的知识漏洞,做到教学时查漏补缺,有的放矢。当看到小莹的作文时,王娟眼前一亮,发现她的作文思维新颖,论证深刻。于是,她找到小莹,给她指出作文的优缺点,并且告诉她,想向全班同学展示一下,让同学们学习她作文的论证思维。让人没想到的是,第二天,小莹将一份重新修改并誊写的作文交给了王娟。原来,小莹利用课余时间,按照老师的意见重新对作文进行了修改,并把那些并不是很美观的小楷重新写得工工整整!后来,小莹的作文在班上展示,成为了学生们学习的榜样……
“感谢王老师的辛勤培育,小莹已经被湖南师大录取了,她说将来也要做像您一样的老师……”高考后,王娟接到了小莹奶奶的报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