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百家论坛
3上一版  下一版4
 
刘坤一题诗白云岩
仕途违我且归隐(外一篇)
古村黄昏
蔡锷与小凤仙关系的历史真相(下)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旧版电子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年2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邵阳诗韵
仕途违我且归隐(外一篇)

刘宝田
 

仕途违我且归隐

仕途不得意有种种情况。一是不耐官场繁冗,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挂印“归去来兮”,陶渊明一类也。一是朝廷不用,只有“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李太白一类也。一是惹恼权贵,看破红尘,弃官归去,隐居田园,曾福仲之类也。

曾福仲,元顺帝元统初年(1333)应征赴京都任太常博士。其人刚正不阿,触怒王室大臣,被贬为潭州(今长沙)录事,从正七品降为九品州郡抄写文书的小吏。但其秉性不改,又与蒙族官员发生矛盾,一年后愤而退隐。他本江西泰和人,但却不返故里,而是西行迁居至邵阳东乡老君塘,成为邵东太平曾氏之始祖。他作有二诗以明心迹。其《留别同僚》是贬潭州时告别京中一起被“应征”的同事的:“共应征书入帝乡,忽惊把袂别河梁。匡庐对月空相忆,只觅飞鸿寄一行。”

河梁,桥梁。《列子·说符》:“孔子自卫返鲁,息驾乎河梁而观焉。”汉李陵《与苏武》诗云:“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于是,河梁后世用为送别之地的代称。倏忽之间,我们就揖袖告别了。第三句点明自己来自江西,匡庐忆我,我忆匡庐,应征“入帝乡”的热情、志趣,乃至初心,都已成“空”,只想寻得一行大雁,替我传书故乡父老。蕴藉含蓄,欲说还休,但失意之欷歔,盈于字行和韵律之中,读之令人感慨怆然。

其二《离潭州口占》是退而致仕归隐途中或至老君塘后所作。此时,他已决然毅然躬耕田园、放浪山水,心无顾忌,出词便不再隐匿情绪:“室暗庭昏风雨侵,恶奴诋谩更惊心。弃城西去寻芳甸,绿水青山放浪吟。”

第一句以自然情状喻官场昏暗的生存环境,第二句笔若怒管呼啸而喷,直呼“恶奴”。从“诋谩更惊心”语中,可以捉摸到当时斗争的激烈,“恶奴”言行的卑劣污浊,不堪与之为伍。道不同不相为谋,仕路违我,我又何求?且寻“芳甸”归去,与青山绿水相守,明月清风为伴,不亦可乎?亦不亦乐乎?“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只是曾公这一朵彩云何以不归“匡庐”,而降临于邵阳这一片心中的“芳甸”呢?因为在这“芳甸”里,可以任性吟咏绿水青山。

县官留诗广惠桥

广惠桥,全称“尚礼广惠桥”,位于今绥宁县寨市西河之上,明称通济桥,清名万年桥,今呼西河桥。原桥已毁,2012年重修,为风雨廊桥,典雅恢弘。

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绥宁知县冯立之《尚礼广惠桥》诗云:“滩复滩兮千里溪,野红幽绿各芳菲。乘闲得附僧儒榻,一霎身清胜浴沂。”

桥建于西河之上,两岸红缀绿肥,野花自由开放。了却衙门公事,在桥中几榻,或坐或卧,俗虑尽消,尘嚣顿洗,胜过沐浴在沂水之中,神清气爽,飘飘然有羽化而登仙之轻松适意。《论语·先进》:“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曾晳对孔子自白其志之语,后来以浴沂比喻一种高尚的情怀。故林和靖《溪上春日》云:“独有浴沂遗想在,使人终日此徘徊。”浴沂清怡,忘了归去。

后来,达努花赤任绥宁县掌印官时,亦有同题诗作:“微渺长江不记春,民无病涉喜于今。风回墙角铃音碎,日正波心江影谌。翚栋峥嵘新德考,折碑突乃会知音。摩挲苍藓临清及,要有高人赋后吟。”

微渺者,微茫也,隐约模糊的意思。达鲁花赤,北方人。长江者,江南也。模模糊糊,到江南不知多久了。不知多久者,日子容易过,因为“民无病涉”,轻松愉快。“病”者,应当指“痛苦”,老百姓不涉痛苦,暗说政治清明,颇有自矜自喜之得。所以,清幽自在,闲听廊桥上传来的风铃之声,且乘兴漫步河桥,只见日映波心,明丽晶莹。谌者,本义相信。的确,此处应作真切、清晰理解吧。廊桥斑斓流彩,令人感念德高望重的前人。德考,德行高迈的父亲,亦有用代前贤的。新者,开始,生出。折碑,本是断碑,于诗意不通。廊桥上有碑,列有捐建者姓名,或纪建桥其事。理解为因碑折腰,也有生涩、勉强之感。折,有封土为祭处之意。《礼·祭法》:“痊理于泰折,祭地也。”在此处,折应有恭敬意吧。恭谨立于碑石之前,突然有际遇知音之感。抚摩着碑铭上的苍苔,真希望前有贤哲,后有高人。一碑一桥,不忘前人之德;思古及今,但望后昆继踵,真古仁人之心矣!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湖南省邵阳市城西樟树垅 邮编:422000
电话:0739-5322629 邮箱:shaoyangnews@126.com
版权所有:邵阳日报电子版 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出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