錾字岩诗赞修路
錾字岩原在绥宁县境内。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大德十年(1306),绥宁县主簿陈敬主持拓修枫门岭至当时县城寨市的驿道,至元武宗海山至大元年(1308)竣工。武冈路老主簿官王光祖清明至绥视察,欣然命笔作《錾字岩二首》,题写于杉木坳崖壁上。
后有长沙黎震将其镌刻于崖壁:“至大新元,岁在著雍涒滩(1308)。节届清明,古徽道平,都梁老牧王光祖以二诗书苍崖,纪其岁月。
山深林密履崎岖,倏然今皆化坦途。有若讐香能勉力,顿教处处盖通衢。
有心夷险破巑岏,不怕危如蜀道难。得见政平还若此,路通千里万民安。”
著雍,岁阳之名,十干中戊的别称。《尔雅·释天》云:“(太岁)在戊曰著雍。”太岁者,古天文学中假设的星名。将黄道(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分为十二等分,以“太岁”所在的部位来纪年。涒滩,太岁年名,太岁在申曰涒滩。这位老州牧爱吊书袋子,“岁在戊申”,他偏要写作“岁在著雍涒滩”,真是好古奥深艰成癖矣。绥宁,唐贞观十一年(637)至北宋崇宁元年(1102)曾名徽州,所以曰“古徽道平”。诗还算通俗,但又用了一个生僻的“讐香”。“讐”,即仇。仇香,字季智,东汉末陈留(开封)人。因曾任主簿,后人用以代称主簿,此指陈敬,即若主簿们都像陈敬,顿使处处变通衢。第一首为主持修路的陈敬鼓掌点赞。巑岏,高峻的山峰,由赞扬修路延伸到了赞扬治政清平,路通民安。这倒也是事实,修路能造福民间,古今一理。所以,至元年间,元朝从六品儒林郎陈良诚亦有《錾字岩》评赞:“盘空石磴转遥岑,旌旗参差隐树林。诸葛三经泸水险,伏波九曲武溪深。细询父老求民瘼,熟讲诗书变俗音。持节行秋莫辞远,疏慵多愧望霓心。”由修路解瘼,说到兴文变俗,自省到为官不要“疏慵”,以不负百姓之望,心中有黎庶在,不失有良知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诗风。
改路纪事再传诗
要想富,先修路。这个道理,古人亦懂。所以,一修路成功,歌之咏之者不乏其人。古徽州錾字岩路兴以后,赞者风起,元代零陵(今永州)唐遇,一口气就写了《錾字岩改路纪事三首》。
第一首歌颂修路的“德政”,记述“吟鞭一跃”而“履坦”的便利:“万口宣传德政碑,吟鞭一跃楚山西。置邮何患经枫岭,履坦应须过蓼溪。仰面半天山月小,回头千里洞云低。丹霞绿树浑无恙,德泽无由见旧题。”第三联以路途“仰面”见山高月小,“回头”见洞云低回,暗写山势之危峻、旷邈,而怀念辟山坦途之 “德泽”。
第二首承接地貌之坎坷逶迤叙述修路之前行走的不便和修路之后的面貌改观:“风清里翠拥孱颜,绿蚁行人寸步难。本是平心忧境内,故留坦道在民间。一鞭稳趁春风便,五岭空雄夕照间。贤宰兹为今有几?好将岁月纪徽山。”“坦道”平险,“五岭”无碍,非“贤宰”不能为也。
第三首,继续写登临驿路的所见、所感:“叠巘层峦驿路遥,忽惊眼底失崖峣。一清似水谁能滓?定力如山不可摇。露湿短亭连坦道,日笼高柳荫长桥。我来赞画知为政,聊赋诗章继里谣。”还是归结到点赞“为政”。
诗纪其事,其意有相互重迭之嫌。我想是作者衷心赞赏这种“为政”善举,反反复复,不吐不快吧。只是不知当时民间赞颂的“里谣”是什么。1968年,公路扩修时,炸毁了崖壁。于是王光祖的题诗以及绥宁县教谕李同孙,还有陈敬等人刻于崖壁的修路记都灰飞烟灭了,让后人失去了一个凭吊先贤、继踵传统的人文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