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2日,由中国盲文出版社、求真出版社联合举办的“曾令超作品研讨会”在北京中国盲文图书馆举行。
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专门打来电话给会议主持人张伟(中国盲文出版社社长),转达了对曾令超的祝福和问候。出席这次研讨会的有中宣部、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等及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的有关领导、专家。现将有关领导和专家的发言摘要如下:
曾镇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评论家):曾令超的写作不会像年轻一代有些盲人作家会电脑写作,他不会电脑写作,他用自制的格子写,他的爱人蒋妹抄出来,那样写出来的东西是非常艰辛。他所从事的作家的劳动是一种特殊的、艰难的劳动。同时,我认为也是一种特殊的光荣的劳动,他就是为了在黑暗事业当中,找到光明,要在人生跋涉当中不断攀上新的高度。
我觉得他的散文写得好,诗歌也写得好,小说写得很好看,很好读,充满了生活气息不说,小说有故事,有人物,而且有很多曲折,既有小说的元素,又有时代意义,又有独特的人生感悟。他这些书是很好的,艺术上是站得住的,不说是文学高峰吧,也应是优秀之作。
许正明(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著名评论家):我国现有盲人1700多万,是最需要关爱和帮助的困难群体,他们虽然存在视觉的障碍,但是渴望与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同样在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曾令超老师就是其中一位敢于追逐梦想,勇于实现梦想的优秀代表。他虽然不幸负伤致盲,却不畏逆境自强不息,以顽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进行文学创作,依仗心灵的视力观察世界,描写世界,创作出版了十多部充满真挚感情的优秀作品,令人非常钦佩。曾老师把崇高的价值、美好的情感融入自己的文学创作,他的作品自始至终,贯穿着对党和人民的热爱,颂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彰显着满满正能量,可谓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这是中华民族最优秀,最可贵的品质,为我们这个民族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和道德的滋养。
吴义勤(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著名评论家):曾老师坚守高尚的艺术理想和高涨的创作热情,坚持正确的价值方向,不远离实际生活,从真实的、本原的情感出发,与众不同的落笔视角拓展了文学表现力。他的创作对真善美和光明的发现与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性的信仰,赋予了文学非常温暖的、有温度的品质,而这样的文学,正是我们今天这个时代所特别需要的。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曾令超老师的创作,既有文学的意义,又有超越文学的意义。他是我们人生的一个榜样,对中国现代文学有着独特的贡献。
徐可(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从作品中看得出曾老师人物塑造上的变化,而且变化非常大,从最开始的单纯化到后来逐渐转向了丰满、丰富、多元、生动和鲜活。可以说这表现了曾老师在文学创作上不断的变化、不断的发展、不断的成熟、不断的进步。他后来的作品塑造人物手法非常娴熟,人物形象非常自然,非常立体,非常丰满。可以说他的作品紧扣住时代的发展步伐,也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梁瑞郴(湖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国家一级作家):失明之后,曾令超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去体验生活、观察生活,所以他的作品没有脱离现实,与这个时代没有脱节。他的作品,从第一部作品到现在,是在一部一部进步的,越写越好。他始终追求生命的长度,很多人都是有初心而不能坚持到底,我觉得曾令超同志,能够一以贯之坚持到底。
李一鸣(中国作家协会办公厅主任、著名评论家):曾令超的创作是有根的创作,他的起点就是亲身观察生活,从现实出发,深入概括社会生活,努力揭示社会生活本像和内在本质,讲述人间真相,敞开丰富复杂的现实世界。这就是密切关注人类实践活动和社会现实,关切人类生存途径和精神成长,这样的现实感,不是虚幻的,不是飘拂的,是深入的,是有根的。
他的创作是关注人的存在的。文学是开掘人心、人性,展现人类的处境,关切人类的发展,这是一切优秀文学创作的所在,也是曾令超现实主义创作的聚焦所在。文学的本质是同情,曾令超始终以同情、悲悯之心关注人的现实命运,重视人的存在和死亡、毅力和尊严、权利和责任、事业和生活,始终关切人的心灵世界,关切人的冲突与挣扎、希望与忧患、热爱与憎恨、欢乐与痛苦、需求与诉求,真正使他的作品,他的创作成为弱者的伟业。他的创作是一种有责任创作。他善于在对立与矛盾中叙事,面对时代,他能够用辩证的,改变现实的这样一种心态去描写。他的写作是有艺术追求的创作。他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写小说就是写人物,优秀作家就是看对文学史贡献了几个人物,一个或者几个。他特别擅长女性形象的塑造,几部小说中着力于女性形象的塑造,我们也看到他的作品中都有一个残疾人家庭成员的背景,他的作品具有独特性、标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