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爱莲池
3上一版  下一版4
 
日月山河一肩挑(上)
教 牛
晚霞
挖红薯
天下邵阳红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旧版电子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10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六岭杂谈
挖红薯

戴建勋
 

我和父亲去挖红薯。

父亲拿着镰刀,背着背篓,走在窄窄的田塍上。我扛着耙头,跟在父亲的后面。

虽然已过了秋分,大地的燠热还没有完全消退,秋老虎余威犹在。

秋收后的田野,寂寥空旷,犹如刚刚生产过的妇人,慵懒而又安详。深深浅浅的红蓼、蒲公英、狗尾巴草随处可见,田野间飘荡着稻谷收割后的清香。不远处,三三两两的乡亲们正在田地间忙碌,施水、薅草,侍弄着刚种下的菜籽和菜苗。千百年来,坚韧勤劳的乡人们,只有在土地上,忍辱负重、辛劳一生的他们才能轻而易举地找回自己的尊严。在自家的耕地里,他们无疑是高高在上的国王。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插秧、什么时候收割,他们都心中有数,从容不迫,不容外人置喙。

往年这个时候,村邻们就开始烧火土灰了。把田土间的杂草收拢在一起晒干、点燃,上面堆着细碎的土,一两天之后,杂草变成灰烬,便是用来做肥料的火土灰。那袅袅的白烟所带来的独特气息,温暖,迷人,氤氲在村庄的上空,很多年以后都萦绕在我的脑海之中,挥之不去。

父亲的红薯种在豆子地的四周,黄绿相间的豆叶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着,茂密、碧绿的薯藤护卫着沉甸甸的豆子。在农民的眼里,每寸土地都是很金贵的,从饥饿年代走过来的他们,懂得如何充分利用每块土地的边边角角,产出更多的粮食和蔬菜。红薯饭,南瓜汤,餐餐吃个精打光。瓜菜半年粮。在那些饥馑的岁月里,红薯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救命粮。

挖红薯不仅是个体力活,也是个技术活。先割掉长长的薯藤,确定好要挖的位置。如果耙头挖下去的位置稍有偏差,就会一耙头挖到红薯上,把一个好端端的红薯挖烂。父亲割薯藤,我挖红薯,配合默契。几耙头挖下去,紫红色的薯就像躲猫猫游戏中一个个被抓住的顽童,无可奈何地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久旱少雨,红薯不肯长,大个头的红薯比较少见。父亲一边甩掉红薯上的土坷垃,把大大小小的红薯装到背篓里,一边不无遗憾地说,老天爷要是多下点雨就好了。

很久没有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加之用力过猛,才挖了七八蔸红薯,我就大汗淋漓,气喘吁吁,感觉整个人快虚脱了,歇了好一会儿才缓过神来。岁月不饶人,甚矣吾衰矣!要知道,当年的我是能够挑着一百二三十斤的担子,走两里地不歇气的!

让我欣慰的是,父亲虽然已经年过古稀,依然矍铄。他赤裸着上身,兔起鹘落,身手矫健地割着红薯藤。他老人家的气力似乎丝毫不亚于我这个四十多岁的儿子。经年累月、早出晚归的劳作,并没有摧毁他的身躯,对他反而是一种极好的锻炼。不过,他的皮肤和肌肉已经明显松弛,脸上开始出现了灰褐色的老年斑。他的胃口也大不如以前。自诩为“吃面大王”的他,曾经在十分钟之内风卷残云地吃掉两大碗面条,如今,他只能像一头老牛,慢慢地咀嚼、吞咽、反刍了。

是的,父亲毕竟老了。

(作者任职于长沙市格塘中学)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湖南省邵阳市城西樟树垅 邮编:422000
电话:0739-5322629 邮箱:shaoyangnews@126.com
版权所有:邵阳日报电子版 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出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