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艺术
3上一版  下一版4
 
国庆“主旋律大片”是怎样创造奇迹的?
隆回旺溪瀑布群
丰收
湖湘联家共襄盛会 邵东联坛频传捷报
邵东举办“九九夕阳红”诗联吟诵会
邵东农民王海兵获全国楹联大赛二等奖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旧版电子报  
下一篇4 2019年10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艺术论坛
国庆“主旋律大片”是怎样创造奇迹的?

杜 浩
 

据报道:2019年国庆档创造了中国电影新纪录——国庆档电影票房累计突破50亿元大关,在票房取得新高的同时,《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等主旋律大片收获好评如潮。这是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以来票房最高的国庆档,超过了2008年全国院线全年票房总和。

今年国庆档超过50亿元的票房佳绩,主要由三部国产大片共同创造。截至目前,《我和我的祖国》票房达21.51亿元,《中国机长》破20亿元,《攀登者》为8.23亿元。在这些影片的票房拉动下,2019年全国累计票房已突破500亿元,用时仅276天便创造年票房最快破500亿元的纪录。

新中国电影已经历70年历史,每个时代都有特色鲜明的主旋律电影涌现出来。近年来,主旋律电影开始探索与商业类型片的结合,在唱响时代主旋律的同时,贴近主流观众审美,将主流精神、艺术理念和市场意识充分结合,被称为“新主流电影”。这些“主旋律”大片,艺术审美和商业票房获得双丰收,印证了国产影片整体质量水平的提升,也推动了中国电影“走出去”步伐加快。

这些“主旋律”影片或说“新主流大片”,为什么受到市场和观众的欢迎,为什么能够做到电影艺术的审美和商业高票房收入的统一?

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主旋律影片《我和我的祖国》,由7位导演拍摄的7个短片组成,重现了身处祖国大事件瞬间的个体经历。这部影片一改以大人物展现大事件的主旋律电影常用的表达方式,通过普通人、小人物的视角展现时代变革,将个人际遇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使观众产生强烈共鸣。《我和我的祖国》代表了新主流电影的积极探索,摒弃生硬煽情,用创新表达方式讲述中国故事,追求与观众形成共情共感,拓宽了主旋律影片的创作边界。

《中国机长》《攀登者》均改编自真实事件。《中国机长》改编自2018年四川航空的航班紧急备降事件。这个事件自身具有极高的惊险度,影片不论从场景打造还是事件经过均高度还原,加上演员的细腻演绎,使观众高呼具有极强临场感,观影时“一边心跳加速,一边眼含热泪”,审美体验强烈。《攀登者》展现的是国产电影少有涉及的登山题材,它讲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登山队员两次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故事。观众看到影片中惊险的登山场面,感受登山队员勇挑家国责任的豪情,无不心潮澎湃,心中充溢爱国情怀。

中国电影,往往少了创作多了制作、少了艺术多了技术、少了人文情怀多了商业利益,这是普遍存在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相背离的问题。我们的影人,要么以所谓“纯文艺”自诩,把一部影片拍得概念化抽象化说教化严重,陷于“小圈子”中孤芳自赏、不接地气;要么商业至上,娱乐第一,票房为王。所以,像《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等主旋律大片收获好评如潮,能够火爆市场,受观众热捧,这是坚持电影精神、艺术理想和审美原则以及创新精神的必然结果。这也说明,中国“主旋律”大片的拍摄制作,是能够在艺术价值和商业票房方面达到双赢和统一的。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一些电影制作者,似乎走入了一个“误区”和“怪圈”,一味地追求市场,一味地制作纯商业娱乐片,把商业利润作为电影制作的主要驱动力和指向,“票房”成了电影艺术成败的唯一标准。结果,这导致了中国电影的文化价值的失落,人文底蕴的缺失,以及文化创造力的极度匮乏,而这又如何用电影艺术影响观众呢?

拍摄“主旋律影片”,不是简单地给观众上课,而是传递一种人类共通的价值观和思想母题,比如爱国主义情怀、国家意志、责任意识、英雄精神、奉献牺牲、信仰等。所以,拍摄一部电影尤其是具有时代正能量精神诉求的“主旋律”影片,所要选择的内容、所要针对的艺术对象,必须贴近社会现实和时代心理。

 
下一篇4  
 
   
   
   


地址:湖南省邵阳市城西樟树垅 邮编:422000
电话:0739-5322629 邮箱:shaoyangnews@126.com
版权所有:邵阳日报电子版 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出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