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壮丽七十年 奋斗新时代----北塔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一城风光半抹绿 秀美北塔映江红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旧版电子报  
2019年10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城风光半抹绿 秀美北塔映江红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北塔区城市发展纪实
罗俊 李爱国 呙奕州 李济民
资江环抱的北塔新城。申兴刚 摄
湘窖生态文化酿酒城。申兴刚 摄
现代服务新城百业兴旺。
改造一新的北塔区观音庵小游园。申兴刚 摄
江北防洪大堤美如玉带。申兴刚 摄
陈家桥蔬菜综合产业园欣欣向荣。
 

金秋十月,步入北塔区西湖北路,举目满眼绿,移步皆美景。22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22年薪火相传、披荆斩棘,伴随着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壮阔历程,1997年建区的北塔区经济社会取得跨越式发展,基础设施实现较大改善,产业发展迎来大好契机,绿意盎然的北塔大地日新月异。

北塔区委、区政府统筹作好规划、建设、管理“三篇文章”,积极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气势恢宏的桂花大桥、雪峰大桥横跨资江,城区路网纵横交错,城乡人居环境日益改善。与此同时,该区以路网拓城、商贸活城、文旅兴城、生态秀城“四城”建设为发展目标,商贸活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处处激活城市建设神经末梢,一张张项目“鏖战图”成为最耀眼的底色。

加速路网建设 贯通城市血脉

“几十年前,从江北到市区,要先走乡间小路到九江码头坐挂桨船过江,然后才能走到市区,得花上半天的时间,哪像现在这么方便。”陈家桥乡81岁的孙大爷说起这些年来北塔区交通的变化,感慨万千。

改革开放初期,乡村公路未通,人们走的是羊肠小道、烂泥巴路,“行路难”一直困扰着群众,更严重制约了北塔经济的发展。

1997年建区后,按照“规划引导,路网先行”的指导思想,北塔区采取招商引资、银行贷款、“以地生财”等办法,不遗余力地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西湖大桥投资8000万元,全长747米、宽29米,连通市区南北两岸,雄伟壮观,已经成为全市标志性建筑之一;江北防洪大堤美如玉带,集堤、路、绿化、灯化为一体,既能防洪,又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现已成为市区一道靓丽的风景;桂花大桥、雪峰大桥相继通车,邵西大道全线贯通,“三纵七横五桥”的交通大格局基本实现。

去年,随着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全面启动,北塔区同步实施路网建设与绿化建设策略,着力改善城乡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该区共建成16个小游园,绿化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完成主干道绿化6.4公里,城区绿化覆盖率平均达到36%以上,实现绿化错落有致、配套设施完善,满足了群众开门见绿、随处入园休憩的需求。

沧海桑田,时过境迁,一项项惠民措施不断实施,一条条交通要道徐徐铺开,一座座小游园拔地而起,无不见证着北塔发展腾飞。

实行精细管理 提升城市品位

“城市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年我们确实获得感和幸福感满满。”走在北塔区街头,市民发出共同的心声。

该区精细化管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对城市管理体系和绩效管理体系的探索和完善,让群众切实共享文明靓丽、宜商宜居的良好环境。

街头矗立的城管岗亭见证了城市管理的变化。2017年,北塔区在全市率先建设城管综合执法岗,并着力将其打造为雷锋精神传承点、便民惠民服务点、城管与群众联系点。两年过去了,执法岗已真正变成了便民岗、服务岗、安全岗,不仅便于城管执法人员及时处置占道经营等行为、加强市容秩序管控,岗亭里常年配备了免费使用的打气筒、雨伞、纸杯等各类常用物品,方便过往群众随时取用,还为市民、环卫工人提供了快捷投诉、咨询等便民服务和免费的座椅、饮用水。

城管岗亭只是城市管理中的一个小“细胞”。建区以来,北塔区紧扣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基本要求,在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序化、畅通等方面持续深入推进,着力解决各类“城市病”,城市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绩效管理“指挥棒”是该区由内而外助力社会、经济、民生朝着更高质量发展的又一法宝。2018年,北塔区委、区政府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大胆改革,锐意创新,在全市率先推行绩效管理改革工作,坚持边思考边探索,边实施边完善,将绩效管理改革作为一场效率革命、一项群众工作、一场作风竞赛,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绩效管理“北塔模式”。

该区要求辖内各级各部门以绩效管理改革为抓手,抓好“考前”准备,抓严“考中”评估,抓实“考后”运用,同时建立起“一月一小结,一季一讲评,半年一评估”的督查监督机制,实现了评定结果由一考定全年到过程促实效、评定依据由主观意愿到科学合理、评定方式由单向指令到双向沟通、评定范围由单位绩效到单位及个人绩效等四个转变。

做优产业经济 增强城市活力

记者一走进位于北塔区蔡锷路的国家4A级工业景区——湘窖生态文化酿酒城,鼻中酒醇飘香,眼前郁郁葱葱。这座充满现代化气息的酒文化之城,已经成了市民休闲游乐的好去处。这儿是北塔区经济引擎的重要“高地”,也是全市夯实经济基础、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建区以来,北塔区大力发展地区经济,壮大产业规模体量,完善产业体系,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18年底,该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8207万元,固定资产投资513181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0960万元,高新技术企业年产值25.4亿元,培育“上云”企业110余家。该区三次产业结构占比由1998年的37.7:32.3:30演变为2018年的9.1:55.7:35.2,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一产业转变为重点发展第二产业,再转向二、三产业共同带动,实现了全区产业发展的华丽蜕变。

“我们最看重的就是投资环境和品牌建设,北塔区以文化产业兴城,站位高、布局远,再加上这里有优惠的政策,有周到的服务,有好的配套设施,吸引了全国很多客商来投资,我对这里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岭南生态文旅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尹洪卫到北塔区湘商文化旅游产业园考察时表示。

近年来,北塔区主动融入国、省、市战略,牢牢把握建设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契机,充分发挥“全省特色文化服务业示范集聚区”的平台优势,重点围绕金融、规划设计、现代物流、科技服务、博览会展、文化旅游、数字创意、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着力引进一批500强企业和成长型、科技型企业,吸引一批返乡创业人士,培育一批特色楼宇,打造一个特色文旅小镇,推动产业层次向高端化迈进。目前,该区成功集聚了湘窖生态文化酿酒城、北塔生态园、中南五金机电城、中信银行、邵阳农商银行、湾田国际大酒店、中驰第一城、恒大华府、西湖春天等一批文化旅游、商贸物流、房地产、金融服务等企业,规模服务企业达33家,中小服务企业和个体服务经营户达2100多家。

产业的腾飞为改善民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产业扶贫就是最有力的见证。通过产业扶贫,北塔区12个贫困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百分之百接通自来水,村级道路硬化到组,部分村硬化到户,农网改造全部完成,4G网络覆盖到村,客运班车通达到村。特别是该区村级产业从零起步,快速发展,一村建成一个合作社,发展1至2个扶贫产业项目;全区新建蔬菜、精品水果、油茶等产业基地3600多亩,实现了“村村有产业,一村一特色”,为贫困户后续增收奠定了基础,也为贫困户产业发展确定了主导方向。可以肯定地说,通过5年的努力,北塔区的贫困村靓起来了,贫困户腰板硬起来了,更重要的是干群关系融洽起来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树起来了。

 
 
 
   
   
   


地址:湖南省邵阳市城西樟树垅 邮编:422000
电话:0739-5322629 邮箱:shaoyangnews@126.com
版权所有:邵阳日报电子版 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出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