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热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直面问题抓整改
给“为担当者担当”的作为点赞!
​健康扶贫不应被“伪患者”钻空子
陷 阱
该不该众筹,别总停留于个案争议
“夜经济”来了,夜生活更丰富了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旧版电子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8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该不该众筹,别总停留于个案争议

木须虫
 

长沙“被捅戳臀部”事件受害人杨小姐应该没有想到,网友对她的同情和讨伐,居然是同时而来的。因被捅戳后盆腔被刺穿伤及卵巢,8月3日,杨小姐在网上发起筹款,没想到网友的争议纷至沓来,当晚筹款被冻结。有很多网友提出质疑,认为不要动不动就找网友筹款,应该去找肇事者要求赔偿,而且“家庭有能力的话应该自己解决”;有网友指出,筹款资料里根本就没有费用证明,甚至有人直指她涉嫌欺骗。

就事论事,当事人杨小姐在这一事件中,是完全无辜与不幸的一方,因而引发了众多社会人士的关注和捐助。捐助行为发自公益,出于自愿,无端加之以“骗捐”的名头,苛以道德大棒,可能会给被害人及家庭造成二次伤害。

然而仅限于此,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类似的争议时有发生,直指众筹的门槛界线。求助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但什么情况下才能发起众筹,应该有明确的规则,确保众筹行为能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遗憾的是,正是因为相关规则的缺位,众筹权利泛化,一方面使得一些“花样众筹”频出,不断蚕食网络直捐的社会信任,另一方面因为评判标准的缺乏,道德评价成为众筹求助合理性的评判尺度,一次次引发众声嘈杂。由此,无论对众筹求助人,还是网络众筹环境,都是伤害,譬如个案中的杨小姐,显然承载不起“该不该众筹”的臧否。

公众对待网络直捐的社会理性心理培育,同样欠缺。众筹行为合理不合理,绝非纯粹的道德话题,还有更多权利和社会公义的属性。如果公众认为求助者不应发起众筹,不予捐助即可,即便是讨论亦应有所节制,直接举起道德大捧,对求助者施以人身攻击,显然谬之千里。

不能让众筹合理性总停留于个案争议,众筹平台在拓展网络公益慈善渠道、赋予公民求助便利的同时,还应有针对性地推进规则共建,给众筹发起提出必要的要求,或者说消除模糊地带,辟出合理的“安全区”,引导众筹社会共识的形成,逐步从粗放走向精细。同时也要坚守公益的基本价值取向,主动去引导网络舆论,尊重与保障众筹捐助者的权利,维护良好的网络公益生态。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湖南省邵阳市城西樟树垅 邮编:422000
电话:0739-5322629 邮箱:shaoyangnews@126.com
版权所有:邵阳日报电子版 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出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