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百家论坛
3上一版  下一版4
 
林语堂:一心评宇宙文章
蔡锷自请“薄葬”
渔歌
从蒲扇到空调
被污名化的李臣典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旧版电子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8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蒲扇到空调

黄田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读着明代小说家施耐庵创作的这首通俗易懂的七言绝句,一下子把我的思绪拉回到三四十年前没有电扇和空调的艰苦岁月……

上世纪70年代,结婚“三大件”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那时候,电风扇还是稀罕物和奢侈品。记得小时候,夏天,我跟母亲去赶集,天气闷热,骄阳似火。一条街上只有供销社的柜台上方安装了几把吊扇,许多人热得无处躲藏,只好聚集在吊扇下,用毛巾不停地揩汗。我也跟着母亲走进去乘凉,我对母亲说,什么时候,要是咱们家能够买一台电扇该多好啊。

我家房子在村子的最北边,夏天,酷暑难熬,但日落西山之后,走廊上还是比较凉爽的。吃晚饭时,在灶屋里汗流浃背,大家便夹一些菜,端着碗,坐在走廊边的石头上,一边吃饭,一边享受大自然的清新空气。

吃过晚饭后,左邻右舍不约而同地来到村子大门口,坐在石头上纳凉。夜幕下繁星点点,萤火虫飞来飞去。大人们一边扇蒲扇,一边拉家常,或者给小孩讲故事。年轻人则走到村前不远处的石拱桥上乘凉,桥下流水潺潺,桥上微风习习。

晚上10点回家睡觉就不一样了。那时,大家的房屋都是木板结构的,白天,房间木板被太阳晒得滚烫,到了晚上还是火辣辣的,房间像个蒸笼。再加上蚊子众多,像轰炸机一样嗡嗡乱叫,不停地在身边轰炸。我躺在床上,没有蒲扇,背上汗巴巴的,三更半夜翻来覆去都睡不着。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腰包鼓起来了,农村很多人家盖起了砖木结构的楼房,很多家庭买起了电风扇,晚上吃饭、睡觉,在风扇的呼呼吹拂下,凉爽得很。

1997年我和妻子来到浙江打拼,那年夏天,买了一台落地“美的”牌电扇,现在还在使用着,它陪伴着我们度过了20多个晴热高温的夏天。

如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收入不断增长,不论是电扇还是空调,都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用品进入寻常百姓家。我所在的企业,有三幢七层的员工宿舍大楼,公司为每个房间都安装了空调。

近年来,地球气候变暖,“三伏”变成了“四伏”,每年持续高温达几十天,我们每天基本上开启空调。为预防感冒,睡觉时还盖上一床薄薄的被子,我认为这是最幸福的享受。只可惜母亲去世20多年了,感受不到如今的幸福生活了。

几年前,我们在城里买了新房,客厅和每个房间都安装了空调,还买了一台备用的电扇。冬天,外面雪花飘飘,房内春意盎然。夏天,外面骄阳似火,房内凉风习习。茶余饭后,一家人坐在阳台上谈天说地,叙旧话新,其乐融融。小区花红柳绿,曲径通幽,走进小区犹如置身美丽如画的桃花园。

“远看像车轮,近看像八卦。惯会出风头,人人都爱它。”大家一猜就知道这谜语说的是电扇。“一只柜子靠着墙,不装衣服不装粮。夏天降温好凉爽,冬天升温暖洋洋。”大家想一想也知道这谜语说的是空调。这两则谜语,形象地说明了电扇和空调给我们带来的福祉。是的,电扇、空调虽然算不上高科技,但酷暑寒冬缺不了,它不仅起到防暑降温的作用,还能大大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从蒲扇到电扇再到空调,见证了祖国的发展进步!

(黄田,绥宁县人,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湖南省邵阳市城西樟树垅 邮编:422000
电话:0739-5322629 邮箱:shaoyangnews@126.com
版权所有:邵阳日报电子版 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出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