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隆回县六都寨镇中学,鸟语花香,恬静惬意。在七年级225班教室里,班主任刘爱华笑眯眯地看着正在认真写作业的学生们,一股强烈的幸福感在她的心底荡漾。
这是刘爱华从事教育工作的第17个年头。17年来,刘爱华已经从当初那个青春懵懂的学生成长为一位小有名气的教学骨干,但她对孩子们的爱、对教育的那份情,却如学校不远处的辰水河,一如既往、奔流不息。
同事眼中的“拼命三娘”
2002年,隆回县公开招聘教师,刘爱华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走上了三尺讲台,圆了自己从小立下的教师梦。
起初,刘爱华被分配到了位于六都寨镇西南山旮旯里的偏僻农村学校——马坪中学。那时的马坪中学办学条件差、留守儿童多,师资力量薄弱。面对眼前的一切,历来做事风风火火的刘爱华并没有任何的怯意,反而主动请缨,接手了班风差、成绩差的八年级64班班主任和英语教学工作。
那段时间,刘爱华每天上班最早、下班最晚。回到家中,又常常顾不上吃饭就开始批改作业、备课,一忙就到凌晨。为尽快扭转班里的“双差”局面,她利用周末的时间对班级学生逐一家访,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状况、兴趣爱好、性格脾气,从而对症“下药”,帮助学生慢慢转变……同事们不禁对这个“新人”竖起了大拇指,“拼命三娘”的绰号也不胫而走。
凭借着“拼命”的劲头,刘爱华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让班里的风气得到了极大的转变,学生的各科成绩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甚至排到了同年级的前列。
几年后,刘爱华又先后调入六都寨镇中心小学、六都寨镇中学,但不论在哪所学校,“拼命三娘”都没有让学校领导和学生、家长们失望:她所任教班级的英语成绩长年“占据”全镇跟踪检测的第一名,甚至还在全县抽考中获得全县第一名。
学生眼中的“妈妈”
老师怎么样,学生们心中有杆秤。在同事们将刘爱华称为“拼命三娘”的时候,学生们却将“妈妈”这一伟大的称呼献给了刘爱华,因为在他们看来,做事风风火火的刘爱华在对待他们时,却有着母亲般的柔情。
对于刘爱华的柔情,学生们有着十分明确的感知:宿舍里,刘爱华亲自教刚入住的学生叠被铺床;教室外,刘爱华总是用温柔的目光提醒着他们要认真听讲、坐姿如松;餐厅里,刘爱华不时叮嘱“一定要吃饱,吃饱才能长身体,才会有精力去学习”给了他们别样的温暖;课外,刘爱华亲自组织和参与的互动游戏让他们快乐十足……
而更多的时候,刘爱华则是密切关注着学生的一举一动,发现不好的苗头立即出面:
她班上一个阳姓女生比较早熟,和男同学走得很近。刘爱华知道后,第一时间找她谈心,和她讲青春期的懵懂和早恋的危害,并且课后也多次主动和她聊天,让她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来,上课也鼓励她主动回答问题并且表扬她,慢慢地,小阳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学习之中;班上寄宿生小廖突患过敏性荨麻疹,全身红肿起疱,瘙痒难受。刘爱华得知后立即带他去医院就诊:打针、吃药、涂药,全程悉心照料,小廖很快就得以康复。后来,小廖在作文中这样写到:“刘老师在学习上对我是那么的严厉,在生活上的关怀却是那么的无微不至,刘老师给了我一种‘妈妈’的感觉。”
对学生投入的关爱多了,对家里人的照顾自然就少了。2007年下学期,刘爱华教初二两个班的英语,还担任班主任,工作很累,压力也很大。然而,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婆婆突发心梗住院,家里还有患帕金森病多年、生活不能自理的公公,无奈之下,为了不耽误学生,刘爱华只好请求丈夫请假照顾父母,自己则背着妈咪包、带着纸尿片,抱着嗷嗷待哺的婴儿,在办公室边带孩子边辅导学生。
凭借着对教育的这份执着,凭借着对学生们的这份牵挂,从教17年来,刘爱华先后9次获得县级嘉奖,荣获三等功1次,还被评为隆回县2009年“四最”师德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