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作为 精准发力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攻坚战,助力脱贫拔“穷根”,绥宁人民勇于担当奋发作为。
这是一首激情高昂的进行曲,小康路上携手筑梦,绥宁人民唱响主旋律高歌向前。
在党中央发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动员令后,绥宁县委、县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和头号民生工程来抓,围绕贵在精准、赢在作风、重点在村、帮扶到户,动员千军万马,用尽千方百计,历经千辛万苦,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
2014年至2018年,绥宁县已实现贫困村出列84个,脱贫14697户54356人,贫困发生率由17.4%下降至0.93%。该县绩效考核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市先进,全面小康考核连续4年列全市8个三类县第一名。
面对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艰巨任务,绥宁县委、县政府聚焦目标,主动作为,创新工作思路,层层压实责任。
该县落实三级书记抓扶贫,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与指挥部一体运作,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指挥长),下设5个分指挥部,建立了9个专项联席会议;实行县委书记和县长直接负责、县级领导联乡包村、驻村帮扶工作队和乡(镇)班子成员包村、工作落实乡镇统揽、专项扶贫部门分块负责的脱贫攻坚推进机制。
该县出台了“1+17”文件,“1”即《中共绥宁县委 绥宁县人民政府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17”即《绥宁县确保贫困家庭孩子不失学工作方案》等17个方面的文件,配套文件76个。全县形成了配套政策全、倾斜力度大、推进措施实的工作支撑体系。
打铁必须自身硬,攻坚要有主力军。该县派出乡村扶贫干部、驻村帮扶工作队、结对帮扶干部三支“扶贫铁军”,做到力量下沉到村、工作夯实到村、绩效体现到村。
驻村帮扶解民忧。该县选派462名干部组成218个工作队开展驻村帮扶,实现了有贫困人口的村(居委会)村村有工作队。在全面落实九项驻村帮扶工作任务的基础上,该县创新开展“一校(周一夜校)一课(扶贫广播课)一会(“向人民报告”会议)”帮扶模式。周一夜校集中学习扶贫政策和业务,分享经验体会;扶贫广播课利用“村村响”广播宣讲扶贫政策、扶贫故事和扶贫变化。此外,以“向人民报告”系列活动为载体,召开乡(镇)人大会、到村监督会、院落宣讲会,覆盖2469个村民小组,收集意见建议1632条,帮助解决问题3027个。
结对帮扶暖民心。该县选派5630名党员干部(职工)结对帮扶15960户贫困户,实现结对帮扶全覆盖。全县结对帮扶干部职工开展“入户见人一小时”活动,确保实现走访到位率100%、实际帮扶率100%、意见反馈率100%;摸清实情做到“四知”,即知贫困户基本情况、知致贫原因、知政策对接、知脱贫路径;脱贫措施做到“五帮”,即帮思路、帮培训、帮产业、帮就业、帮落实政策;增进感情做到“五个一”,即一次上门做客、一次以上共同劳动、一件以上好事、一月一次问候、一次以上“爱心购”。
社会帮扶见真情。该县先后组织18家非公有制企业实施产业、就业、公益、技能等帮扶项目140个,组织社会热心人士29名结对帮扶贫困户78户;争取爱德援助项目720.02万元,改善贫困村发展条件;协调争取“泛海助学行动”“杜勤德助学金”等助学机构捐资187.5万元,资助贫困家庭学生790名。
扶贫工作重在精准,赢在作风。绥宁县坚持加强基层党建促推脱贫攻坚,依靠严密的督查和严厉的问责倒逼机制狠抓工作落实、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并深入开展“雁过拔毛”式腐败专项治理、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整治、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年”活动,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纪律保障。
夯实基础 精准“出招”
扶贫工作重点战场在村。绥宁县按照“以村为主、全面覆盖”总要求,精准“出招”,开展村级设施建设大会战,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要致富,先修路。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该县投入9.07亿元,完成农村公路项目496个1128公里、安保项目73个511公里、危桥改造31座、“窄改宽”改造626公里以及通乡、通村、通组公路改造502公里,实现了水泥路村村通、农村客车村村通。同时,完成干线公路改造110公里,13个乡(镇)所在地实现了三级公路连接,8个乡镇实现了半小时上高速。
汩汩清泉润心田,华光璀璨耀山乡。该县新建和改造自来水单村供水工程238处,受益人口304073人,其中贫困人口49286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9.6%,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全部得到解决。此外,完成85个贫困村和85个非贫困村电网升级改造;新建35千伏变电站1个,完成配套线路改造1373余公里;实现通信4G覆盖和光纤通达到村两个100%。
该县对农村综合服务平台进行提质改造,新建33个,改扩建147个,维修35个;新建和改扩建190个村卫生室;完成了215个村文化综合服务中心的新建和改造,从而实现村村有综合服务平台、文化服务中心、卫生室,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生活。
该县还实行贫困村与非贫困村项目同规划、资金同安排、工作队同派驻、绩效同考核,投入资金8760万元,按照“四议两公开”模式,由村级组织小额基础设施建设,有效解决了山区大项目够不上、小项目无资金的难题。
因地制宜 精准施策
绥宁县按照“五个一批”和“七大行动”总体部署,坚持因户施策、综合施策,使出“绣花功夫”,确保每一户贫困户真脱贫、稳定脱贫。
住上安心房,开启新生活。2016年至2018年,该县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3765户15189人。2014年至2018年完成D级危房改造和无房户新建7888户,其中贫困户1368户;完成C级危房改造5096户,其中贫困户2515户;完成移民避险搬迁632户,其中贫困户35户。
产业盛开致富花。该县产业扶贫推行“三有三分四到村”,即人有业、户有社、村有品,分类帮扶、分业奖补、分户施策,实现项目规划到村、品种确定到村、资金安排到村、管理延伸到村。发展南竹、油茶、青钱柳、蔬菜、杂交水稻制种、养猪、油菜、光伏发电、绞股蓝等九大县级重点扶贫产业和乡村自主确定的扶贫产业,构建起精准脱贫的产业支撑点。全县组建产业扶贫专业合作社219个,实现贫困户入社全覆盖,近两年投入到村产业扶贫资金9057万元,发放小额贷款1.82亿元。全县现有南竹75万亩、油茶17.5万亩、制种面积9万余亩、蔬菜4.6万亩、青钱柳2.26万亩、绞股蓝3.5万亩、贫困村光伏电站5100千瓦。该县还大力引进和扶持中集、银山、丰源、贵太太、神农金康、新湘茂等企业,形成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该县在全国率先推行“政府+劳务公司+劳务经纪人+劳动力”四位一体的就业扶贫模式,劳务经纪人协议服务28156名贫困劳动力,直接促成9463名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全县有贫困劳动力28156人已就业22142人,就业率达78.64%;稳定就业21175人,稳定就业率达95.63%。
坚持兜底线、保均衡同时发力,确保贫困家庭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该县全面落实扶贫助学政策,2014年以来累计免除建档立卡中小学生学杂费、教材费等8类费用2.94亿元;累计向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助学补助7194.3万元;完成“雨露计划”5275人次685.5万元,发放职业学历教育扶助资金2336.6万元。
健康扶贫为群众撑起“保护伞”。为落实“三提高、两补贴、一减免、一兜底”政策,2018年县级补贴2400余万元。所有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扶贫特惠保,实现了“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还安排专项资金建立特大疾病救助基金,为住院群众增加一次报销机会。此外,实现进村巡诊全覆盖,建档立卡慢性病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
织牢扶贫保障网,兜住民生保障底线。截至2018年12月10日,全县农村低保对象共6924户1222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对象4451户8847人。2014年以来,共发放农村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救助特困供养对象、残疾人两项补贴等补助资金2.76亿元,其中补助建档立卡贫困户42.6万人次共1.24亿元。
念好“生态经”,打响“绿色牌”。全县有生态公益林81.6万亩,年均生态公益林补偿金1320万元(自2014年起),3864户贫困户从中受益,受益金额达638万元;选聘216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担任公益林护林员,共补助79.9万元。2017年至2018年,每年选聘267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担任生态护林员,累计发放管护补助534万元。立足优良生态环境,上堡古国景区正在创建4A景区,全县目前有省级旅游示范村4个、大湘西旅游精品线路村9个,直接惠及贫困群众1450人。
扶贫春风暖绿洲。不负期盼,决胜贫困,绥宁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乘着新时代的东风,绥宁人民正昂首阔步,迈向新征程。
(本版图片由绥宁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