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春运大幕已经拉开,千千万万农民工再次踏上回家的旅途。在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竹篙镇,返乡游子的归来让小镇变得愈发热闹。
31年前,50名四川农村姑娘在这里告别亲人,奔赴广东开启寻梦之旅。自此,她们把金堂县竹篙镇与东莞市厚街镇、把四川和广东省、把内地和沿海紧紧联系在一起。岁岁年年,她们与亿万农民工一道,经受时代洗礼、不断突破自我。
闯广东 “光荣得就像去参军一样”
1988年初春,农历二月十九,川西平原上的油菜花开始绽放。16岁的王红琼穿戴整齐,背上背包,与49名同龄姑娘一起,踏上南下闯广东的旅途。
她们的目的地是广东东莞厚街镇的厚兴皮具厂。此前,王红琼最远只到过离家20公里的淮口镇。
1984年,我国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和城市向流动人口逐渐敞开大门,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迅速增加,“农民工”称谓也随之而生。
1987年,时任金堂县竹篙区委书记的沈友春与厚街镇劳动服务站签订劳务输出协议,为厚兴皮具厂组织50名女工。这是金堂县第一次由政府组织、“成建制”输出农民工。
沈友春回忆说,改革开放前,农村里最优秀的是会“使牛”的人,一手赶牛,一手掌犁,需要很高的技术,工分也最高。可是工分不值钱,分的粮食不够吃。因此,外出务工是农村生产力解放后的必然选择。
得知广东招工,尽管家人不舍,王红琼还是报了名。体检、选学历……接到录用通知时,王红琼和她的姐妹们感觉“光荣得就像去参军一样”。那一年,竹篙镇200多名女孩报名闯广东,最终只有50人被选中。
竹篙距厚街1600公里。从大客车换到绿皮火车,王红琼是“民工潮”中的一朵浪花。车厢过道里水泄不通,连座位下都躺着人。她们并不知道,从这一刻开始,亿万中国农民工将书写中国改革开放崭新的历史。
据广东省统计,1988年第一次“民工潮”时,进入广东的异地务工人员约有300万。
辗转抵达厚街时已是离家后的第四天。带队的竹篙中心校校长吴宛平至今保留着1988年金堂县劳动局局长高从永的一封信:“请你转告50名金堂姑娘,你们是金堂第一批到广东工作的,也是我县迄今为止第一批走得最远的,称得上是勇敢者。既然勇敢者的路迈出了第一步,就要坚持地走下去。”
从“盲流”到新市民 用奋斗书写青春
“春潮奔涌车声隆,百万民工闯广东。”走进金堂县农民工博物馆,这首小诗映入眼帘。磨出窟窿的编织袋、皱巴巴的火车票,还有那一封封被泪水浸湿过的泛黄家书,无声诉说着农民工们的奋斗史。
车间从早上7时半到夜里11时都灯火通明,王红琼被分配到做包的车间,是姐妹中最拼命的一个。月底第一次领工资,最少的领到8元,而她领到了50元“巨款”。
在闯广东的潮流中,王红琼和她的姐妹们是幸运的。在很长时间里,农民工身份尴尬,找不到工作就意味着办不了暂住证,会被当成“盲流”收容,甚至罚款。
来自金堂的孙志成1991年刚到东莞找工作时,为躲避查暂住证不得不住进“青山旅馆”——山为旅馆、天为被、地为床。同样来自金堂县的谷宇,在东莞经历了在烈日下晒太阳、做俯卧撑比赛等,因为上百人中坚持到最后的几个,才能被录用。
“既然出来了,不闯出个名堂绝不能回去!”这是亿万农民工的决心、雄心和信心。
即便在最闷热难熬的夏天,王红琼也没日没夜地加班。“天气热,屁股都坐烂了,麻木了都不知道疼。”
在她展示的一张张发黄的照片中,随着时间推移,姑娘们从羞怯变得自信。“最重要的是,改变了观念,让我们有了积极上进的努力方向。”
到1998年,竹篙镇外出务工人数达到3.8万人,接近全镇总人口的八成,通过邮局汇回的资金总额高达1亿元。
1999年,金堂县劳务输出达到高峰,达到18万人。其中在厚街镇高达3万余人,厚街镇一度被外界称为“小金堂”。
200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进城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表述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直到今天,农民工仍然是改革开放前沿建设的主力军。2018年国家统计局公布,我国农民工总量已达到2.8亿多人。
“金雁”归来 成为乡村振兴的排头兵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民工发展进入“提升技能、融入城市”的市民化新阶段。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新生代农民工,一方面大批人群靠知识和技能,成为新兴产业工人和新市民的主力军;另一方面,一批批农民工带着技术、项目、资金和营销渠道返乡创业,成为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的排头兵。
在“华蓥山游击队”闻名的四川广安华蓥市,从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为新兴产业新城,背后凝聚着返乡创业者们的心血。1993年,高考落榜的李双林到东莞一家电子企业打工。16年后,他回到故乡广安华蓥市,创建了当地第一家电子企业。如今该市的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已有77家企业入驻,电子信息产业已由低端整机代工向高端消费电子、核心零部件生产升级,电子信息产业成为该市经济转型的支柱产业。
王红琼2006年回到金堂,开办了“锦洲成衣厂”,一年能接到上千万元的订单。除了竹篙镇“农民工创业一条街”上的厂房,她还在4个乡镇开设了车间,解决了200多名姐妹的就业问题。
1998年,金堂县创建打工仔开发区——金堂县回乡创业示范区,2007年又实施“回引工程”,到2018年10月,已吸引2172名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创办各类实体2072家。
“作为农民工输出大省的四川和接收大省的广东,收获最大的是相距千里、跨越40年的共同发展。”四川省人社厅农民工处处长李一漫说。
孙志成回到竹篙镇,办起了制衣厂;谷宇也回到金堂县高板镇,流转600亩土地搞生态农业开发。
漫步竹篙镇,王红琼和丈夫肩并肩走着,望着延伸到南方的大道,“你看,那就是当年我启程的地方。”她的笑容里写满历经沧桑的淡然和坚定。 (据新华社成都1月2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