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基层要发展,党组织是关键;群众有干劲,村集体有活力。在城步苗族自治县,有一批村级基层组织,勠力同心、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加快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今日起,本报撷取该县部分村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典型,讲述他们的故事。
1月14日,城步儒林镇塔溪村白岩山6组村民饶家良的房屋大门右侧,金黄色的“全市脱贫攻坚勤劳脱贫示范户”牌子十分耀眼。
可谁曾想到,8年前,右眼视力低下、34岁的饶家良一家六口还“蜗居”在父母亲上世纪70年代修建的木房子里。他年近七旬的母亲患有白内障,后来双目失明。深夜里,他多次与妻子畅谈外出务工的想法,但看到妻子日益消瘦的面庞,最终放弃了这一想法。饶家良只得在家守着几亩耕地,偶尔打打零工补贴家用,生活十分拮据。
2011年,白岩山村(后与贺家寨村合并为塔溪村)村主任肖辉旺与村“两委”班子商量,决定根据村里山地多、耕地少的具体情况,选择种植苗香梨带领百姓脱贫致富。随后,该村推行“合作社+产业+农户”模式,发动群众进行土地流转,种植苗香梨200亩。看到饶家良心存疑虑,肖辉旺主动上门做思想工作:“老弟啊,你上有老下有小,家里开销大,又不能外出打工,村里给你免费提供苗木,你试种几亩苗香梨怎么样?”就这样,饶家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种了1.5亩苗香梨。2012年,他索性将家里另外3亩多稻田种上苗香梨。
2015年,饶家良所种的5亩苗香梨挂果2000多公斤,创收1.5万元。当年换届选举村民小组长时,他因身残志坚、不等不靠、敢闯敢试,被村民们高票选上。当选组长后,饶家良种植热情高涨。只要知道县农业、林业、科协等部门专家或技术人员前来讲授种养殖技术,他总是第一个赶到现场,快速记、大胆问。只要遇上苗香梨种植方面的疑难杂症,他总是第一时间打电话、发微信给省农科院、湖南农业大学的专家、教授,虚心问、勇敢试。短短几年间,他从一个苗香梨种植的门外汉蜕变为行家里手,剪枝、整形、施肥、疏花、疏果……他样样在行。2015年,他另外流转30多亩土地种植苗香梨,成为全村贫困群众中种植苗香梨面积最大的种植户。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7年,饶家良新修了三层小洋房,彩电、冰箱、热水器等家电一应俱全。2018年,饶家良的梨园迎来丰收:挂果近1万公斤,获利8万余元。2018年6月,饶家良被市扶贫办评为“全市脱贫攻坚勤劳脱贫示范户”。
其实,饶家良通过种植苗香梨脱贫致富,只是儒林镇塔溪村121户贫困户脱贫出列的一个剪影。
昔日的塔溪村系远近闻名的贫困村。2011年以来,该村每年集体经济收入稳定在5万元以上,2017年集体经济总收入超过14万元。是什么让一个集体经济“空壳村”实现华丽转身,并成为全县脱贫攻坚奔小康的示范村?
近年来,塔溪村以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探索推行“四联四路”抓党建促脱贫、抓产业促增收,即:党委联系党支部,定发展思路;党支部联系党小组,找发展门路;党小组联系党员,寻致富出路;党员联系困难群众,走小康之路。
该村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于2012年成立儒林镇宏发苗香梨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发展会员410户,鼓励121户贫困户487名贫困群众以土地、帮扶资金等入股,实现了产业帮扶“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的根本转变,苗香梨种植面积扩大到1000多亩。2016年,合作社成功申请注册“南岭苗香梨”商标,获得国家有机产品认证,成功建立了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2017年,全村苗香梨挂果20多万公斤,远销长沙、广州等城市,实现产值400多万元,每名贫困群众分红1200元,71户贫困户371人成功脱贫。
如今,一个村容美、产业强、群众富、民风淳的特色村寨正徐徐展现在世人面前,塔溪村1890名群众正阔步走在社会主义小康生活的康庄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