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百家论坛
3上一版  下一版4
 
我们为什么热衷傍“名人名言”?
雪峰桥
读书不放一字过
辞达则止,不贵多言
不看他的朋友圈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旧版电子报  
下一篇4 2019年1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们为什么热衷傍“名人名言”?

杜浩
 

近日,演员马思纯因晒出对于张爱玲《第一炉香》一知半解式的离题读后感,而被网友发现其几次三番错用张爱玲语录。一时间,网络上掀起一股名人语录打假风。诸如“你还不来,我怎敢老去”“人生太长,我们怕寂寞,人生太短,我们怕来不及”“海上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心上人。向来心是看客心,奈何人是剧中人”等深情款款又措辞精致的短句,都是网友们纠出的张爱玲高频“假语录”……(见1月10日《文汇报》)

这种“新文艺腔”的伪名人名言泛滥,是应该引起关注的一种网络文化现象。纵览如今的网络文化空间,这种假托名人之举,可说非常多见。不止张爱玲“躺枪”,鲁迅、杨绛、林徽因、莫言、麦家等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不少名家都“难逃此劫”——活跃在朋友圈打着他们名号的“漂亮话”,很多都是张冠李戴。

2016年杨绛辞世后,人们在朋友圈争相转发“杨绛语录”以表缅怀之情。其中,很多人转发的都是这样一句:“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美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后经人民文学出版社出面辟谣,人们才知道,所谓“杨绛语录”,出自一篇手写体的《百岁感言》,其文句多半是由网友仿造而成。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演员舒淇曾在其微博分享了“莫言小说里最深刻的十句话”,其中不乏“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人生没有彩排,每天都是现场直播”这样一眼便可拆穿的伪名言。还有一首名为《你若懂我,该有多好》的小诗在网上热传,被称为“莫言最美的诗歌”;这首诗在网上曾以“余秋雨作品”的名义出现过,莫言获诺奖后又变成了莫言的作品,显然是缺乏可信度的。

此外,假借白岩松、李开复等人之口的伪名人名言并非少数,甚至杜撰的一些外国作家、诗人、企业家的“假语录”也是满天飞。在伪造零成本的情况下,网上这些虚假的名人的名言、警句、语录,无疑使得网络文化公信力再一次受到考验。

为什么会出现毫无顾忌地利用名人的身份、名声进行文化造假?西班牙作家恩里克·比拉-马塔斯说得好:“有时候想出一句妙句,但是从我嘴里说出没有分量,就假装这是莎士比亚说的,大家都觉得这果然是一句妙句然后广为传播。”这可谓是对我们热衷于傍“名人名言”的心理的绝妙注脚。

其实,这还与我们的文化环境和流行文化的风气有很大关系。如今,在消费文化原则的指导下、在商业利益的诉求下,影视剧生产制作、图书出版、歌曲创作、文学创作等领域中,抄袭、盗版、山寨、代笔等种种造假行为,甚是猖獗,不仅凸显文化原创力的匮乏,更败坏了创作的风气、文化的风气。

盗用名人之名,以行一己私利,是不能容忍的文化造假、欺骗行为。这种文化造假,是对名人署名权的严重侵犯,伤害了名人的声誉,损害了网络的公信力。这给予我们的警觉就是,在如今这样一个信息纷乱芜杂的时代,公众需要提高自己的明辨能力,对那些所谓流行的、热点的东西,不盲从、不轻信;作为文化媒体也有责任厘清事实,传播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更真实的资讯信息。

 
下一篇4  
 
   
   
   


地址:湖南省邵阳市城西樟树垅 邮编:422000
电话:0739-5322629 邮箱:shaoyangnews@126.com
版权所有:邵阳日报电子版 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出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