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待着比较闲,来这里可以唱歌画画,我和老伴想搬过来长期住下去,还有人照应。”上月18日,92岁的朱韵华和90岁的谭子英来到我市首个社区居家养老示范项目——邵阳正康老年驿站,参观了老年驿站的书房和排练厅后,对里面的配套设施连连点赞。
●政府购买服务助力“老有所养”
我市是人口大市,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并日益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剧增。近年来,我市初步构建起了政府主导、属地管理、村(社区)运作,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具有邵阳特色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目前,政府购买的养老服务已覆盖我市12个县市区。
坐落于大祥区敏州西路的正康老年驿站是针对社区养老创建的养老服务中心,是我市首个社区居家养老示范项目,也是市民政部门重点支持的项目。驿站负责人吕文田依托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以现代通信和互联网技术为手段,为孤寡老人免费提供一体化养老服务,成为我市探索社会养老模式的先行者。
康复理疗中心、多功能娱乐室、康复训练室……在正康老年驿站,医疗救治、娱乐休闲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吕文田告诉记者,驿站不仅免费上门为老人提供服务,还依托养老之家,聘请了专业人员负责老人的日常起居,并通过各种文娱活动丰富老人的生活,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居家养老服务成为“及时雨”
“养老不离家,朋友不疏远,亲情不缺失。”吕文田说,社区驿站始终从多层次、专业化的角度来研究养老模式,以“互联网+大养老”的“1+N”养老服务为基础,致力为老人创造一个健康快乐的晚年世界。
“驿站不仅能在线下开展服务,我们的线上功能也很强大。”吕文田说,他们在市区服务的老人共有1.7万人,涵盖各个社区、村,每月至少开展一次上门服务。如果老人在家里遇到困难,身边又无人可提供帮助,此时线上服务就成为了老人的“及时雨”。
大祥区百春园社区一位负责人介绍,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为社区孤寡老人提供养老服务,让他们的晚年生活能得到更好的照顾。他们与正康老年驿站建立联系,驿站的医护人员为社区孤寡老人建立服务数据库,并根据他们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养老服务。
吕文田介绍,驿站配备了紧急呼叫救助系统,老人如果遇到突发情况或者身体不适,可以通过智能终端设备发送紧急信息至平台,平台会马上进行处理,通知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从而保障老人的安全。
“未来的养老格局应是‘居家养老为主导,社区微型机构养老为平台,大型机构养老为补充’,因此,整合资源、搭建合作共建平台、深化居家养老服务是重点。”吕文田说,真正做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才能让老人由“被动养老”转化为“主动养老”,才能应对汹涌而来的老龄化问题。
●双重“铁闸”让服务不打折扣
市民政局老龄事业工作科科长黎龙波告诉记者,民政部门在全市所有县市区都建立了居家养老信息平台,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为65岁以上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养老服务,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按照省里的标准,政府为老人购买的养老服务每月不低于20元,服务机构每月都会上门服务,为老人洗澡、做饭,为瘫痪老人洗澡,同时还能提供情感护理,陪孤寡老人聊天、过生日,做心理辅导。”
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养老服务,然而始终脱离不了市场化的运作,要想保证服务质量,必要的监管措施成为关键。目前,像正康老年驿站这样的与政府合作的社会养老机构在我市有4家,政府部门如何监管?
黎龙波介绍,民政部门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监管机制。首先,由村、社区、街道办等组成第一道“闸门”,通过面对面的方式向被服务对象了解情况,并做出相应评价;其次,民政部门会派出工作人员实地开展问卷调查,询问满意度,并组织第三方机构对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存在问题等进行全面总结分析,并出具报告,决定是否为服务付款。
“每个月养老机构都要将运营情况、服务情况、反馈结果等上报,服务资金将根据评价结果来支付,这样能确保服务质量不打折扣。”黎龙波介绍,“目前,与民政部门合作的养老机构满意度都在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