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9日,大祥区召开“幸福新大祥,建功新时代”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新闻发布会。现场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大祥区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人民生活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并就精准扶贫、教育发展、社会民生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回答了中央、省、市媒体提出的问题。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建区20年来,大祥区历届党政班子始终以强烈的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创新意识,推动经济从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全区经济增长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强劲势头。2017年,全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分别达到155.1亿元、6.3亿元、108.5亿元,分别为1997年建区时期的12.9倍、30.2倍、398.5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635元增至2615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825元增至17461元,全面小康建设总体实现程度达到95.7%,2014年至2017年连续四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先进县市区”称号。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建区以来,该区提出“兴工强区”战略,建成省级工业集中区、横冲工业园、湘商产业园等园区,实现工业经济快速增长。2017年,全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9家,规模工业企业50家,宝庆电厂、海螺云峰水泥等国字号企业落户大祥。
市委实施工业“退城入园”后,区委、区政府积极调整发展战略,主动融入全市布局,切实找准产业定位,突出中心城区优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将大祥打造成为一二三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先行区。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为依托,发展特色种养基地18个,培育浩天米业、威斯珈、华立竹木等农业规模企业75家,优质稻、精品水果、绿色蔬菜、特色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五大产业不断壮大,已成为现代农业新引擎。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拓”城步伐加快。区位优势不断提升,娄邵铁路、怀邵衡铁路建成通车,邵阳站综合交通枢纽启动建设,大祥正式迈入“高铁时代”。2017年,城区面积从1997年的15平方公里扩至25.8平方公里,城镇人口由14.5万增至26.74万,城镇化率达到77.8%。
“融”城规范有序。统筹城乡一体发展,推动城乡同建同管。城乡路网日趋完善,新增敏州路、邵州路、西湖南路、学院路等城市主次干道,村村通、组组通加快推进。城乡管理更加科学,城区“禁摩限电”圆满成功,环卫市场化运作全面推行,城乡网格化管理稳步推进,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园林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中作出了贡献。
“美”城成效明显。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完成珑瑚、梅子井、资江二桥截污工程,整顿规范红星夜宵一条街,“蓝天保卫战”效果显著,全区大气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建立健全区、乡、村三级河长制责任体系,突出抓好重点水域空间管控、岸线管理和水源保护工作,搬迁关闭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企业23家,退养养殖场(户)196家。
幸福指数持续攀升
脱贫攻坚步履铿锵。该区践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抽调835名机关干部参与驻村帮扶,46个村实现驻村工作队“全覆盖”。紧扣“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脱贫要求,落实易地搬迁、D级危房改造、教育帮扶、健康扶贫等行业扶贫政策,完成易地搬迁731户2135人,D级危房改造180户;教育帮扶2102人;救治患病贫困群众214人;生态补偿920人;兜底保障1089人;落实“扶贫特惠保”和贫困群众参保补贴50.5万元;全区实现减贫2248户6334人,省级贫困村退出8个,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2%。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养老、医疗、失业、生育保险覆盖面不断拓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险正式实施,城乡低保、五保户供养、残疾扶助、优抚政策全面落实。投入3.34亿元,建成义务教育合格学校39所、合格公办幼儿园6所,顺利收购华夏方圆学校并招生,城区新增学位4000余个,超大班额问题有效化解。文化体育蓬勃发展,市体育中心建成使用,第十三届省运会在该区顺利举办。科技创新不断加强,申请专利2467项、授权专利1373项,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36件,居全市第二。
发展大局和谐稳定。该区建立健全治安防控网络体系,警务改革“4+x”中心建设走在全市前列,“屯警街面、动中备勤”得到省委主要领导检阅并点赞,38个驻村辅警工作站作用明显,“扫黑除恶”专项行动稳步推进,人民群众安全感不断提升。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社会治理得到加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治安形势严峻、违法犯罪高发的局面得到了彻底扭转,全区呈现出无重大恶性案件、无重大群体性事件、无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无重大负面舆情、越级非访不断下降等“四无一降”的良好局面,综治、信访、安全生产等工作多次评为省市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