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日报11月19日讯 (记者 马剑敏 通讯员 王中辉) “你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就可以了解到产品的全部信息了。”11月15日,邵阳县七里山新田村村民康安生拿着养峰合作社的广告单页,详细向客人一一介绍各种蜂蜜产品的特色。
康安生原本是村里的贫困户,通过养蜂脱贫致富,如今年收入约10余万元,是邵阳县四千余名“产业助理”中的一员。作为致富带头人,他牵头成立了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带领8户贫困户一起养蜂脱贫。近年来,邵阳县立足产业发展现状,以镇、村为单位,精选1000多名产业发展有一定规模、有帮扶帮带能力的致富带头人作为帮扶“产业助理”。为提升带富能力,该县还设立800多万元产业发展基金,帮助产业大户壮大发展规模。此外,全县各级党组织依靠组织引领,加强致富能手的培训教育,推出“致富带头人+贫困户”捆绑发展模式,致富示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推进产业扶贫,科技人才的选用是“重头戏”。邵阳县在推动科技扶贫过程中,首要目标便瞄准了油茶产业。根据油茶栽培技术滞后等情况,科技专家走村串户,开办培训班,深入山林对油茶育苗、施肥、采摘、整形修剪、林下种养等过程进行全方位指导。2018年,邵阳县油茶林面积达到68.4万亩,油茶产业累计帮助5.8万名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占全县累计脱贫人口的35%,茶油年产量1.96万吨,产业年产值22.5亿。目前,邵阳县拥有省市县农、林、畜牧和医疗行业的科技扶贫专家21人,“三区”科技人才18人,县级科技特派员121人,160个贫困村实现科技扶贫专家全覆盖。
为确保精准帮扶,邵阳县还做好人的“文章”,按照“因村制宜、因村选派”的原则,精准选派264名科级党员干部到贫困村、软弱涣散村担任驻村工作队长、1107名年轻后备干部为扶贫工作队员。2017年以来,共指导创办农村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共190家,组建“一加一、一帮多”等致富联合体830对,形成旅游、油茶、种养等特色产业10余个,40个“空壳村”实现脱壳摘帽。
在邵阳县岩口铺镇最边缘的贫困村白地村,以前村民主要靠外出务工增加收入。2017年4月村民刘振华当选了村党支部书记后,引入资金3000多万元,流转土地800余亩,通过“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建成了邵阳最大的芍药种植基地,带动了大批贫困户产业脱贫致富。目前,该村61户贫困户已脱贫40户,今年又有13户预脱贫。刘振华也是邵阳县“能人治村”的成功典范。在2017年村级换届过程中,邵阳县以“能人治村”为目标,87名致富能人当选村党组织书记,294名大专以上学历的进入村“两委”班子,形成了“村组干部带致富能人、致富能人帮困难户”的局面。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邵阳县紧扣产业促脱贫这条主线,因地制宜为全县418个村(社区)选优配强4000多名“产业助理”,全程指导、帮助贫困群众发展产业致富。目前,邵阳县拥有致富带头人、村(社区)干部、驻村帮扶队员、科技特派员等四大类型“产业助理”,累计8.9万名贫困对象通过精准产业扶贫实现脱贫,全县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20.33%下降到8.27%。2018年,全县拟出列村60个村,预脱贫37165人。通过“产业助理”精准帮扶,今年又有6215户贫困户参与到产业致富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