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日报记者 童中涵 通讯员 颜建良 艾文英
改革开放40年,是我市司法行政工作不断发展壮大的40年,也是法治邵阳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40年。改革开放40年,我市全面开展普法教育,工作水平全方位提高,法律服务实现巨大飞跃;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为困难群众撑起保护伞。日新月异的法治邵阳建设为维护邵阳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法治基础。
普法教育全国全省创先争优。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突出抓好重点对象法治宣传教育,开展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全市法治化水平显著提高。1998年6月,城步首创中小学校“法制副校长”制度,这一做法迅速在全国推广;2013年我市在全国首创建设市民法治学校的新举措,为群众普及法律知识,提供法律服务,化解矛盾纠纷,这一经验在全省得到推广。同时,基层法治创建活动丰富多彩,截至今年10月,全市涌现出109个全国、全省依法办事窗口单位,创建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202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19个,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3个。隆回、绥宁、城步、新邵等四县荣获全国法治创建先进单位称号。
法律服务变化巨大,改革开放40年来,实现了从恢复重建到全方位服务的巨大飞跃。1981年,全市只有法律顾问处8家、律师12人,公证机构7家、公证员10人。到目前,我市已拥有律师事务所52家、律师717名,司法鉴定机构20家、司法鉴定人172名,公证机构11家、公证员27名,基层法律服务所60家、法律服务工作者366名。从律师资格考试到司法考试再到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全市培育了3800余名高素质法律职业人才。全市法律服务业务量增长迅速,律师2017年办理案件7877件,公证员办理案件14068件,相比1981年分别增长了33倍和75倍。法律服务范围不断拓展,律师担任法律顾问为党委政府依法决策提供法律服务,参与领导包案化解信访积案、化解和代理涉法涉诉信访、调解矛盾纠纷。法律服务向农村、社区延伸,全市3628个村(社区)已全部聘请了法律顾问,建立律师服务村居微信群,覆盖率达100%。全市从2015年开始试点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设,目前已建成线上线下并行、实体虚拟同步、前台后台联动的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网络、热线“三大平台”,构建了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精准、普惠、及时、有效的公共法律服务。
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我市不断创新人民调解工作,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筑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全市建立了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3628个、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206个、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100多个,明确了村民小组、社区楼栋纠纷信息员近10万名,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人民调解网络。建立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三调联动”机制,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每年化解纠纷近3万件,调处成功率达到97%以上。2008年9月,我市在双清区试点开展社区矫正工作,2010年扩大到市辖区,2011年全面铺开。 (下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