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艺术论坛
3上一版  下一版4
 
邵阳市群众信访举报转办和边督边改公开情况一览表
大风一曲河山寿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旧版电子报  
3上一篇 2018年11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风一曲河山寿
——邵阳市茶元头村刘氏宗祠门联赏析
刘雄成 刘俊杰 张自力
 

邵阳市北塔区茶元头村刘氏宗祠的大门上,有这样一副对联:“逐鹿振家声,大风一曲河山寿;御龙绵世泽,寝庙千年俎豆馨。”这副对联极写了茶元头刘氏老祖宗的辉煌与荣耀,抒发了刘氏后裔的豪情与愿景。读着这副大气磅礴的对联,面对着这处已有近四百年历史的“刘氏宗祠”遗存,顿时让人心潮起伏,感慨万千。

上联歌颂汉高祖刘邦。刘邦(公元前256-前195年),这位江苏徐州沛县泗水的亭长,凭借自己的大智大勇和知人善任,历尽千辛万苦,建立了汉朝,当上了皇帝,创造了“汉世江山四百年”的神话。毛泽东评价“刘邦是封建皇帝里最厉害的一个”。司马迁赞扬刘邦“仁而爱人”,称其为“大圣”。刘邦“逐鹿”建立汉朝当上皇帝,使刘氏“家声”大振。对联中的“大风一曲”典出刘邦的名诗《大风歌》。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汉,刘邦亲自出征,击败英布。凯旋途中,刘邦顺路回了一次故乡沛县,把昔日的亲友尊长请来,欢饮数日。一日酒酣,刘邦兴起,创作了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篇《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大风歌》抒发了刘邦对帝业和故土的感情,既写了作者立汉称帝的豪情霸气,又透露了他对前途未卜的焦灼和忧虑,直抒胸臆,浑然一体。刘邦的一曲《大风歌》,一唱就是2000多年,所以对联说“大风一曲河山寿”,他使中国保持了400多年长期稳定发展。当然,“河山寿”还有对国家长治久安的期盼和希冀。

下联“御龙绵世泽,寝庙千年俎豆馨”,歌颂夏朝右丞相刘累。传说,刘累诞生时两手握拳凡三年,张开时两手现龙纹,并有纹在手曰“累”,因取名刘累。夏朝孔甲帝时,天降二龙于朝,雌雄各一。于是,孔甲帝令刘累养龙。孔甲三年甲辰,晋封刘累为右丞相,并御赐刘累为“御龙氏”。现今河南平顶山还有刘累墓和刘累祠。

下联说,刘累“御龙”做丞相,他的功绩、恩泽将绵延世世代代。古代宗庙的正殿称庙,后殿称寝,合称寝庙。《礼记·月令》:“寝庙毕备。”郑玄注:“前曰庙,后曰寝。”庙是接神之处,其处尊,故在前;寝是衣冠所藏之处,较庙为卑,故在后。“俎豆”典出《论语·卫灵公》和《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是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礼器,后引申为祭祀和崇奉之意。

下联的意思连起说就是:刘氏老老祖宗刘累御龙当丞相,将绵延世代之恩泽;刘家的宗庙将千秋万代香火相传,祭品飘香。

纵观这副对联,对仗工整,视野开阔,用典贴切,大气磅礴,极写了刘氏老祖宗的丰功伟绩以及对后人的美好希望和期许。邵阳市和北塔区文物管理部门的领导和专家慧眼识珠,认为刘氏宗祠大门保存较好,青石门楣浅浮雕及这副对联,具有一定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已于近日认定为“北塔区文物保护点”,并已授牌予以保护。

茶元头刘氏宗祠始建于明末清初,迄今有近四百年历史,先后于道光、光绪年间进行过两次大的维修。

祠堂为砖木结构,四合院建筑,坐西朝东。有主楼一栋,内有神龛三座,厢房两栋,厅堂一栋,照壁一扇,共四栋楼房,总占地面积4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祠堂大门由雕花青石建成,门额上刻有“刘氏宗祠”四个鎏金大字。祠堂楼房全都是单檐硬山顶,两端有封火墙,墙上翼角飞翘,檐下及所有垛墙都粉白一色,均饰有花边,分别绘有八仙过海、仙女飞天、孙悟空战哪吒、武松打虎、桃园结义等彩色图案,南垛壁上绘有手握书卷的天官及火焰流云。前门楼又称厅堂,其内有八根大红圆木擎柱,柱上及横梁雕有飞禽走兽和奇花异草,厅堂正中上方书有“忠孝节悌礼义廉耻”八个斗大的隶书字体。

走进祠门便是天井,通过天井石砌台阶是祠堂主楼“灵爽堂”,上下两层,配有两个厢房。正堂内有三座神龛,正中神龛前设有刘氏祖宗塑像,两边立有二尊木雕保护神像,其余两座神龛分别有祖宗牌位。正厅中间有四根大红圆木柱子,柱上雕龙画凤,厅中悬挂两块大匾,两边书以金字对联,柱础为花纹四方石座,墙上题有诗词壁画。北面与主楼相接有走马楼,护栏都是木制花栏杆。大门内有大戏台,天井内有人行道,植有各种花木。整座祠堂雄伟气派、庄严肃穆,处处流光溢彩、古色古香,祠堂外面一溪潆洄,四山环拱,周围桃树林立。

解放后,刘氏宗祠改为茶元头学校,为当地培养了大批人才,他们中专家学者,工农精英,党政官员层出不穷。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地政府拆掉祠堂,在原址上重建了茶元头学校。

茶元头刘氏源于汉代皇族,是汉之子孙,是刘邦的后裔。刘氏先祖经过了两次大的迁徙。第一次是董卓之乱时,汉室后裔为避战乱,向南方迁移到了江西吉安。刘姓是古称庐陵的吉安市人口最多的姓氏,人称“刘半县”。日益繁衍的刘姓人氏顺应“江西充湖广”的大势,也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于元末明初辗转到了湖南邵阳。

 
3上一篇  
 
   
   
   


地址:湖南省邵阳市城西樟树垅 邮编:422000
电话:0739-5322629 邮箱:shaoyangnews@126.com
版权所有:邵阳日报电子版 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出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