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健康周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邵阳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开展“生命至上 安全发展”宣传教育活动
2017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76.7岁
大祥区樟树垅社区开展“志愿服务零距离,健康知识进社区”便民服务活动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你知道多少?
向阳而生不惧悲伤
人体新陈代谢“发动机”,一定要重视
关爱未成年人 助力“花骨朵”茁壮成长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旧版电子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6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向阳而生不惧悲伤
——肾病患者抗病治疗的感人故事
陈贻贵 李文娟 孟天笑 赵翮
 

6月6日上午,在市中心医院举办的“肾友出发,逆风前行”第一期血液透析病友微商创业就业培训班上,肾病患者谭芳分享了她抗病治疗的故事,为广大肾友们树立了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

谭芳(化名)今年40岁,做血液透析已经7年了。之前,她在市区一家医药公司做行政助理,事业做得蒸蒸日上。因为活泼好动,为人随和健谈,深受同事们的喜爱。“我是嘴巴特别多的那种人,我给自己的微信号取名小鹦鹉POLLY,这样形容我是不是很生动呀!”谭芳笑着说。

2011年,谭芳的父亲因病过世后,她的体质越来越差,总是觉得没胃口、四肢无力。随后,她来到市中心医院检查后,被诊断患上了肾病。这个结果对于当时三十出头、事业处于上升期的谭芳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公司老板十分信任我,我梦想着干好工作,万万没想到会得这个病。”回忆过往,谭芳心头涌上了一丝淡淡的伤感。

这突如其来的消息把她彻底击垮了,一时间不知所措。“怎么会是我?……”那段时间,谭芳陷入极度的痛苦当中。医生告诉谭芳,这种病只能控制,尽可能延缓透析,无法治愈。一旦到了疾病晚期,唯一的选择就是做透析,等待肾移植。谭芳至今还清楚记得,得肾病后第一次住院就是28天,这是她人生当中的第一次住院。

谭芳说,那段日子,用生不如死这四个字形容一点不为过。不仅经历着疾病的折磨,还经历着家庭、感情,来自很多方面的压力,让她喘不过气来。患病后,谭芳失去了工作,没有了收入来源,日常家庭开支及孩子学费等全靠丈夫在苦苦支撑着。

当时,谭芳的儿子上小学一年级,因为经常做血液透析,三天两头要往医院跑,她根本没时间管儿子。为此,她十分愧疚。谭芳的儿子天性活泼,当得知母亲生病了,他情绪波动很大,变得沉默寡言不爱说话,完全变了一个人似的。

患病的前两年,谭芳一直生活在悲伤中无法自拔,甚至还产生了轻生的念头。而当看到儿子的这种变化,作为母亲的谭芳心痛不已。从那时起,她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振作,不能就这样颓废下去。“我不想儿子成长的道路上缺失母爱,这是我转变的最大动力吧!”在市中心医院血液净化中心医护人员的开导下,谭芳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心若向阳,何惧悲伤。医生告诉谭芳,肾病患者必须要控制好血压,因为肾功能的退化,会引起肾性高血压、肾性贫血。于是,她从控制盐、水、蛋白的摄入做起,正面对待自己的身体情况,积极配合医生治疗,还经常去和一些老病号交流。谭芳说,这样能更快更准确地掌握好自己的身体状况。

从原来一周做两次透析,到如今两周做五次透析,每月需要2500至3000元的透析费用。而这笔费用对于谭芳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很感谢我的丈夫,他一直默默支持我,让我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在家人的关心下,谭芳逐渐适应了透析生活。她说,其实肾病没有想象的那样可怕,她慢慢地忘记了自己是个血透病人。

在管理好自己身体的基础上,谭芳会经常出现在由于水盐控制不好,从而导致身体状况欠佳,以及对生活失去信心的病友床前。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通过这种交流方式,让那些对病情不太了解的病友能够放下恐惧心理,积极配合医生治疗。看到病友一个个能够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病情得到控制并一步步好转,谭芳感到很有成就感。

谭芳说,肾病的年轻化让很多年轻的病友失去了工作机会,让很多家庭失去温馨。因此,她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病友们能够重新走入社会,成为一个个自强自立的人,为社会、为家庭作出一点点贡献。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湖南省邵阳市城西樟树垅 邮编:422000
电话:0739-5322629 邮箱:shaoyangnews@126.com
版权所有:邵阳日报电子版 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出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