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是胃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5月29日,市疾控中心发布“夏季常见传染病及预防知识”,介绍了夏季常见的乙脑、伤寒、细菌性痢疾、细菌性食物中毒等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措施。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为隐性感染,病毒通过蚊虫传播,有严格的季节性,多发生于每年的7、8、9三个月份。乙脑的潜伏期一般为4-14天。患者初期体温可很快达到39摄氏度左右,常有头痛、恶心、呕吐、倦怠及嗜睡等症状。之后脑损害症状更加明显,常有高热、意识障碍、抽搐、呼吸衰竭、脑膜刺激症及颅内高压表现,甚至会出现循环衰竭等症状。
预防乙脑,首先要控制传染源,做好环境卫生工作,防蚊灭蚊,发现患者要立即进行隔离。在乙脑高发期之前一个月,市民可注射疫苗,注射后2-3周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一年。
伤寒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全身性传染病,主要病理变化为全身网状内皮细胞的增生,尤其以肠道淋巴组织增生、坏死最显著。伤寒可通过水源、食物、接触等途径进行传播,以夏秋两季最为多见。发病初期主要表现为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等前驱症状,继而发热、表情淡漠、听力减退,耳鸣、耳聋、手舌震颤等,腹胀是最突出的症状,脉搏相对缓慢与体温上升不相称也是本病临床特征之一。
预防伤寒,要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不吃生冷食品,饭前便后要洗手。一旦发现病人要及早隔离,病人的一切用具、分泌物、排泄物都要进行消毒。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细菌性痢疾可通过日常生活、水、食物、苍蝇等进行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儿童的发病率较高。细菌性痢疾的主要表现为全身中毒症状(畏寒、发热、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全身酸痛)、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由于直肠及肛门括约肌受炎症刺激引起的大便紧迫感,但排便困难)及粘液脓血便等。
预防细菌性痢疾,要积极开展好“三管一灭”(做好饮食、水源、粪便的管理,消灭苍蝇),控制传染源,早期发现、诊断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做到早期疫情报告、早期隔离和早期彻底治疗。
细菌性食物中毒
凡进食被细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引起的急性中毒性胃肠炎和其他症状,统称为细菌性食物中毒。这些细菌包括嗜盐菌、致病大肠杆菌、产气荚膜菌及葡萄球菌等,也包括沙门氏菌(因多发所以已单独阐述)。细菌性食物中毒多发生在夏秋,以呕吐、腹痛、腹泻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失水和致中毒症。
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要把好食物的“入口关”:不食用发酸、变味的食物,不食用鼓起、色香味改变的罐头,腌腊食物及家庭自制的瓶装食物要煮沸6—10分钟后才可进食。
市疾控中心提醒,肠道传染病的首要病因是进食了不清洁的食物,因此预防的关键是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在采购食品时,市民应选择新鲜食物,不要购买病死的家禽、家畜、不新鲜的水产品;谨慎选购盐腌过的食品,因为致病性嗜盐菌可在盐腌的食品中繁殖;少吃凉拌菜;瓜果宜洗净去皮再吃;饭菜应现做现吃,如有剩余,第二天应煮透再吃(不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即使煮透,有些细菌的毒素仍不能被破坏,如葡萄球菌肠毒素在煮沸后30分钟内仍保存其致病性);烹调时,炊具要注意消毒,生熟食品用的炊具要分开。此外,保持充足的睡眠和丰富的营养不但有助于增强体质,更有利于抵御肠道传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