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周末,送11岁的儿子去学钢琴。由于课时不长,且离家较远,我坐在旁边屋子里一边耐心等着,一边和其他家长谈论着教育孩子的话题。
大家谈兴正浓,屋门突然大开,一位年轻的妈妈站在门口,叉着腰青着脸,高一声低一声地训斥着儿子。可能是这个小男孩儿比较任性的缘故,他紧紧攥着拳头,瞪着一双大眼,脖子上的青筋蹦得老高,木然地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眼看小男孩妈妈火辣辣的手掌就要扬起来,有几位家长赶紧起身劝说这位年轻的妈妈,并将小男孩拉到屋里坐下,暂时平息了这场剑拔弩张的母子“纠纷”。
其实,这位和妈妈闹情绪的小男孩儿来学琴的时间并不长,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他几乎每次都是在母亲的呵斥下才磨磨蹭蹭走进教室。练琴时这个小男孩儿也是一副极不情愿的样子,完全不在状态。
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恐怕对他来说也是一种痛苦的煎熬。后来我才听说,当时小男孩儿的妈妈不顾孩子强烈反对,自作主张给儿子报了这个钢琴班。
一开始,儿子表示不想学时,这位妈妈还有些耐心,摆事实、讲道理,到后来看这招不奏效,于是拿出了“杀手锏”:“再说一遍,你要是不学钢琴,玩具也都甭要了,我不信治不了你。”就这样,在妈妈的高压下,虽然他心里一百个不愿意,但只好含泪就范。
诚然,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个家长的心愿,这一点本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做父母的总喜欢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孩子,逼着孩子去做他没有兴趣的事情。到头来只能引起孩子的反感,使孩子与父母较劲儿,你让他朝东,他偏要向西,事与愿违,有的走向了期望的反面。
你的孩子并不是你,他有他的愿望。我们这些家长所能做的就是尊重每个孩子的不同,为他们留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