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上午,看到两个孩子终于没有任何感冒的症状之后,家住市区城西街道的李女士赶紧找出两个孩子的《预防接种证》,前往街道卫生服务中心为两个孩子注射疫苗。
其实,在两个月之前,李女士的两个孩子就到了接种疫苗的时间,但由于两个孩子先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感冒症状,而且一次感冒过后没过几天又出现了反复,在这种情况下,李女士只好一次又一次推迟两个孩子接种疫苗的时间。
“疫苗一定要定期接种吗?什么样的情况下不能接种疫苗?接种疫苗后是不是就不会患上相关的疾病了?”李女士心存疑虑。
“其实,这些问题在很多市民心中都是模棱两可,因为毕竟市民不是医生,无法从专业角度来鉴定孩子是否适合接种疫苗。虽然接种疫苗可以预防传染病,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个体差异,极少数人在接种疫苗后会出现不良反应。所以,接种疫苗是有禁忌证的。”市疾控中心免疫规划科科长雷鸣表示,疫苗接种的禁忌证通常包括两种情况,即“暂时禁忌证”和“绝对禁忌证”。
常见的“暂时禁忌证”包括接种部位有严重皮炎、牛皮癣、湿疹及化脓性皮肤病者;发热大于37.5摄氏度的儿童,因为发热可能是流感、麻疹等急性传染病的早期症状,接种后可能会加重病情。此外,接种不同疫苗时,也有不同的“暂时禁忌证”,如每天排便次数超过4次的儿童,应暂缓服用脊灰疫苗,因为腹泻会使疫苗很快排泄,失去作用,同时腹泻还可能为病毒所致,可能发生偶合事件。处于“暂时禁忌证”的儿童可以在情况缓解或痊愈后再行接种。
“绝对禁忌证”就是儿童不宜接种的一些特殊情况,在这些情况下接种疫苗可能发生异常反应,甚至危及生命。常见的“绝对禁忌证”包括对疫苗某种成分严重过敏,或首剂接种后出现严重过敏反应;百日咳疫苗接种7天内发生脑病而无明确的其他原因,重症联合免疫缺陷(SCID)是轮状病毒疫苗接种的禁忌证。
“当然,不管是‘暂时禁忌证’,还是‘绝对禁忌证’,在接种疫苗前,接种人员都会进行初步的身体检查,并对是否适合接种给出科学的意见。”雷鸣表示,尽管如此,家长也应该掌握相应的知识,做到心里有数,才能做到科学的预防接种。
“家长最常问的就是,小孩有点咳嗽、流鼻涕,但没有发热,是否可以接种。其实,世界卫生组织认为,轻微的流鼻涕不是预防接种的禁忌。”雷鸣说,这种情况下接种人员一般都会建议延迟接种。延迟接种并不会降低接种效果,但推迟接种期间人体没有足够的免疫力,可能会增加患病风险。因此,预防接种应尽量按照预约的接种日期进行,遇到特殊情况可以推迟,但不能提前,否则会影响接种效果。在儿童身体出现不适的情况下没有必要一定按照预约的接种日期去接种,而是可以等身体完全康复后再接种。
“还有一些家长认为接种了疫苗,就不会患上相应的传染病了,这种想法也是不正确的。”雷鸣介绍,预防接种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疫苗的保护率不可能达到100%。受受种者自身存在的免疫应答能力低下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导致接种后免疫失败。但大量研究证明,少数儿童接种疫苗后仍可能发病,相对于未接种者,其患病后的临床症状也要轻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