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是人与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交流可以加深情感并互相理解,然而有一部分中学生,在与父母交流时却感到非常“吃力”。
虽在一个屋檐下,但总是觉得与父母相处有“代沟”,我们说的话,“时尚”得他们听不懂,我们的内心,他们无法理解。他们总告诉我们不要做这个,不要做那个,总觉得我们不听话、没有长大。我们嫌他们烦,以至于到最后就不爱和他们说话了,因为他们“听不懂”,我们索性放弃了交流。
处于“亲密距离”的父母和我们,心却远得像在两个世界,他们自我们出生就把我们宠上了天,什么要求都满足我们,我们一生病,他们就像失了魂一样。
我们开始认为这些都是理所当然,在家我是小太阳,地球绕着我转。随着我们慢慢长大,我们获得的信息越来越丰富,思维越来越敏捷,而父母却在一天天变老、变迟钝。他们没有办法一下子接受我们脑海中的崭新世界。于是我们有了抵触感:父母懂我是理所当然的,他们怎么会不明白我?他们不把我看成全世界中心了吗?渐渐,这种不爽越来越强烈,到最后竟恶化到了“交流很吃力”。
在家中找不到自我中心的存在感,我们便向外界寻求满足。当我们正想向一群小伙伴炫耀自己多么厉害时,却发现他们已嘻嘻哈哈地关注另一件事了,我们尝试着,声嘶力竭地拼命将别人的注意力拉回到自己身上,希望像在家中一样成为“焦点”,可都是徒劳,我们不是人群中心,也没有成为焦点的资质。
我们开始不相信自己,不敢面对他人,因为害怕会被周围人再次忽视,在那种人人都想成为焦点的场合,被父母宠坏的我们,早已失去竞争力。
于是我们终于开始自省了!开始改变自己对待别人的方式——接纳一直关心自己的父母,理解他们的疑惑;接纳那些比自己闪光的人,学习他们的优点!其实,当你将目光专注于提升自己而不是炫耀自己,当你最在意的是理解他人而非被他人理解,你的交流会毫无“吃力”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