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赵云被塑造成一个近乎完美的人物。他外貌雄壮,身姿挺拔,万夫难敌,神勇盖世,机智敏捷,忠直诤谏,胆大心细,兢兢业业,百战百胜,功勋卓越。没有关羽的傲慢自负,没有张飞的暴劣鲁莽,没有马超的残暴冷酷,是最受读者喜爱的武将形象。
对照史册,赵云并不是个星光灿烂的人物,没有力斩五将的英勇,没有力敌万人的壮举,也没有担当过什么显赫的职务,常在败阵中登场,奉命于危难之间,收拾败局,充当的是救火队队长的角色。
论武勇,赵云不及吕布、关羽、张飞、马超、黄忠、魏延等人。吕布“便弓马,膂力过人,号为飞将”,时人称为“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关羽力斩颜良,张飞喝退曹军,天下均传其勇名,南北朝以来,称勇者必推关张。马超“阻戎负勇”,“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黄忠“常先登陷陈,勇毅冠三军”。魏延“善养士卒,勇猛过人”。赵云的勇猛是毫无疑问的,在汉中争夺战中,他从容拒敌,以少胜多,被刘备称赞为“子龙一身都为胆也”,军中号为“虎威将军”。但赵云勇略并不出类拔萃,蜀大臣杨戏评赞赵云与蜀将陈到道:“征南厚重,征西忠克,统时选士,猛将之列。”由此可知,赵云与征西将军陈到齐名。陈到名字在《三国演义》里甚至没有出现,赵云勇略远未臻一流,在魏、吴两国,勇力在赵云之上的更不乏其人。
论功业,赵云远逊关羽、张飞、马超、黄忠、魏延等人。关羽董督荆州事,败曹仁,水淹七军,降名将于禁,斩勇将庞德,“威震华夏”,曹公欲迁都以避其锐,真可说是功勋赫赫了,无愧蜀汉第一将,魏群臣都认为“蜀,小国耳,名将唯羽”。张飞雄壮威猛,仅次于关羽,为刘备股肱,曾独当一面,义释严颜,巴西之战中大败曹魏名将张郃,为刘备巩固对益州的统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马超剽悍善战早已闻名遐迩,将兵城下便震降成都,刘璋束手,拱手将益州让给刘备。黄忠于定军山击大将夏侯渊,夏侯渊勇不可当,士卒精锐,黄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为刘备夺取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魏延镇守汉中,荷护国重任。刘备去世后,他更以蜀汉第一员大将的身份,南征北伐,出生入死,建立了累累功勋。
赵云公正无私,兢兢业业,忠直诤谏。赵云追随刘备多年,总是克己奉公,不徇私情。曾与夏侯惇战于博望,生擒夏侯兰。他与夏侯兰是同乡,少小相知,“云白先主活之,荐兰明于法律,以为军正。云不用自近,其慎虑类如此”。不是徇私情卖放,而是报告刘备;不是为个人增添帮手,而是为刘备推荐人才;公事公办,实堪称赞!赵云的这一优秀品质早为刘备所赏识,所以刘备曾任他为留营司马,“掌内事”;而他一直兢兢业业,秉公理事。益州既定,刘备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赵云谏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赵云的头脑总是比同时的许多人清醒,他不仅能从刘备集团的长远利益考虑问题,而且注意争取民心。无怪乎刘备马上采纳了他的建议。
关羽之败,刘备愤怒兴兵,又是赵云力谏,可惜刘备因愤怒而失去了理智,一意孤行,终于遭到夷陵之败,使蜀汉元气大伤。这从反面证明了赵云意见的正确。赵云文韬似在武略之上,据说在成都武侯祠里,顺平侯赵子龙稳稳当当地坐在文臣廊中,似乎透露了一些历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