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加快园区建设步伐,推进产业集聚,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全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浪潮中,2017年,我市交出了一份怎样的“答卷”?
来自市经信委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市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工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各项指标平稳走高,呈现规模与效益同步提升、行业与区域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
近日,从三一湖汽传来好消息:2017年,该公司共生产各类汽车9360台,销售额30余亿元,上缴税费上亿元。
三一湖汽良好的发展势头,是全市工业运行情况的一个缩影。工业运行情况是衡量新型工业化进展的一项重要指标。2017年,我市工业运行呈现走高向好态势,工业发展更稳健,企业效益更良好,发展后劲更足。
2017年,我市工业总量指标全省排名不断走高,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535.06亿元,同比增长7.3%,增速全省排名第六,连续6个月回升走高。全市骨干企业后劲指数快速增长。三一湖汽完成产值37.71亿元,同比增长123.7%;永吉纸品完成产值24.68亿元,同比增长129.6%;醇龙箱包完成产值11.98亿元,同比增长1158%。工业企业税收持续增加,全年工业实缴税金21.04亿元,同比增长18.64%,其中工业增值税实缴14.38亿元,同比增长20.75%。
新增规模企业数量创新高
2017年,我市大力扶持优势产业、完善产业链条、培育规模企业,工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我市优势产业主导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医药、纺织、电力、机械、轻工、建材六大行业保持稳步增长,同比增长10%以上。其中,机械、轻工、建材、食品四大产业完成总产值1849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78.1%。
与此同时,我市工业产业链进一步完善,皮具箱包、工程机械、小五金、打火机、发制品、食品加工、金属门窗等优势产业链不断完善做强。
去年,我市规模企业也快速递增,新增入规企业194户,净增122户,入规数量进入全省前三,是我市历史上新增规模企业最多的一年。其中,邵东县新增入规企业87户,占全市的44.8%。此外,我市骨干企业持续做强,全市过亿元企业达540家,占规模企业总数的41%,其中产值过5亿元且增速在20%以上的企业达31家。
两化、军民融合进度加快
2017年,我市引导工业企业大力加强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广泛运用,促进工业企业向网络制造、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方向转型升级,企业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我市工业企业还积极融入“中国制造2025”和“制造业+互联网”发展战略,一批工业企业两化融合水平已经走在行业前列。其中,湖南汽制、亿利金属、湘窖酒业等企业,无论是在生产流程环节还是组织管理领域,信息技术应用基本普及。
上世纪,我市一度拥有红日机械、八零七兵工厂等军工企业。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它们相继搬离邵阳,我市军工企业几乎归零。
2017年,我市军民融合产业取得突破。通过引进彩虹集团,我市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大型军工企业。同时,我市帮助湖南威远电机制造公司获得了军工资质,实现了我市军工资质企业“零的突破”。以往,省里实施的军民融合项目,我市呈现无项目可报的局面。2017年,我市申报军民融合项目3个,项目资金270万元,其中帮扶湖南广信获得省经信委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实现我市历史上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零的突破”。此外,我市还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措施,大力推进军民融合园区建设,以彩虹集团为龙头,布局建设了一期占地200多亩的军民融合产业园。目前,维克液压正在紧锣密鼓推进退城入园工作。
高新企业增加值稳居第一方阵
工业要发展,就必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加快科技创新。2017年,我市不断完善创新平台,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9家,总数达到72家;新认定升级技术中心1家,总数达到13家。
2017年,我市高新企业数量快速增加,符合认定条件的高新企业达538家,比2016年增加125家,同比增长23.2%。高新产业产值增速加快,预计全年高新企业完成增加值300亿元,同比增长14.2%,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工业企业品牌影响扩大,湖南仁海科技、维克液压等7家企业参与了全省工业企业品牌培育试点,湘窖酒业获得省质量品牌示范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