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是全国第19次“爱耳日”。当天上午,市残联组织湖南康众、惠耳听力等相关机构,在市区城南公园开展以“听见未来,从预防开始”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
目前我市有听力残疾人10.77万,占残疾人总数的3.26%。听力残疾影响人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造成沉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如何有效预防听力残疾,从源头上避免听力残疾的发生?专家给出以下建议。
早预防,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护耳朵
一位前来咨询的群众提到现在听力下降很可能缘于当年游泳不注意。“耳朵虽是五官之一,却不及眼睛、鼻子等其他器官那样受人重视,不少人并不注意耳朵的爱护和保养。”专家特别提醒,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以下容易导致听力受损的不良习惯。
一是手机长时间通话。现在人们对手机的依赖越来越强,这对听力会有不良影响,甚至有连续用手机导致突发性耳聋的病例。
因此,缩短通话时间、减少手机电话次数非常重要。通话时,手机距离耳朵越远越好。不少人为了减少手机辐射使用耳机通话,这对听力的伤害反而更大。如果条件允许,使用免提对耳朵伤害最小。
二是长时间使用耳机。许多年轻人喜欢戴着耳机打电话、听音乐、看电影,吃饭时在听、乘车走路时在听,甚至边听音乐边入睡。专家认为,每天使用耳机两小时,使用时声音超过60分贝,持续三个月就会有导致听力下降的可能。
所以在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时,最好少用耳机。一般来说,每次不超过半小时,而且尽量用耳罩式耳机,不要用插入式耳机。应尽量避免在嘈杂的环境中戴耳机听音乐,如乘坐公交车时戴耳机,会不由自主调高音量盖过噪音。长此以往,对听力造成损害。
三是常掏耳朵。不少人在休闲场所喜爱让服务人员掏耳朵。专家表示,耳朵不能常掏,休闲场所掏耳朵的工具是公用的,卫生无法得到保障。力度不当也容易损伤耳道的皮肤甚至鼓膜。
另外,常掏耳朵还可使外耳道皮肤角质层肿胀,阻塞毛囊,滋生细菌,导致耳道奇痒、流黄水、外耳道皮肤长期慢性充血,还容易刺激耵聍腺分泌,耳屎反而更多。
四是贸然下水游泳。如果有鼓膜穿孔等耳部疾病,贸然下水会导致疾病恶化。所以游泳前最好到医院进行检查。有些耳病患者病情已经很严重,但自己却感受不到。如果贸然下水,水进入耳道,最易引起中耳炎以及内耳道的感染。如果耳屎过多,游泳前需要掏一下,防止耳屎下水后泡胀,堵住耳朵引起炎症。
早康复,老年人听力障碍有八大误区
“耳朵叫?老人家,这是耳鸣,要多注意身体健康,防止听力衰退。”“你这不需要动手术,但是听力会一年比一年差,最好及早验配助听器。”前来咨询的群众中,大多数是上了年纪的老年人。专家称,听力障碍的发生是一个缓慢进展的过程,如“温水煮青蛙”,容易错失最佳的康复时机。目前阻碍老年人听觉康复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误区一:认为听力不好是老化所致,正常现象。
如果不对老年听力障碍者进行听觉干预,长期下去会加速听觉功能退化。发现听力下降应及时进行听力测试,明确诊断;合理选择助听器并科学验配。配戴助听器越早效果越好。
误区二:戴上助听器怕引人注意。
事实上,新技术已经使助听器非常隐蔽了。可以选择隐藏在耳道中的耳道式助听器,也可以选择隐藏在头发里的耳背式助听器。
误区三:嫌助听器噪声很大。
现在的助听器已经数字化,能够降低噪声,提升语音清晰度,但必须经助听器验配师专业验配和调试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误区四:好点的助听器就要几千甚至上万,能省则省。
好的助听器虽然贵,但音质好、全自动。生活质量提高了,这是值得的。对于贫困听力残疾人,国家还有帮扶政策,可以到当地残联申请。
误区五:认为戴上助听器也不能恢复正常听力。
再贵的助听器也不能达到真耳朵的效果。对助听器要有适当的期望值,并坚持助听器适应性训练,去接受并发现它给生活带来的方便。
误区六:认为配戴一只就好了。
双耳同时配戴助听器的优点是,能分辨左、右声源方向,在噪声较大环境中选择性听取能力要高于单耳配戴助听器。但双耳配戴产生堵耳效应较明显,需要的适应期会较长。
误区七:认为配戴助听器,听力会越来越差。
事实上,不戴助听器,听力反而越来越差。验配助听器后,可以减缓听力下降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