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家有一本《农民识字课本》,里面有一篇的内容让我记忆深刻:“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写字用钢笔,走路用电光(手电筒)。”两句话,四件物品,给我们描绘出了“未来社会的生活蓝图”。那时农村普遍是矮小的木屋,有些人家住的甚至还是“千根柱子落地”的篱笆茅草棚,“楼上楼下”根本无从谈起。至于说“电灯电话”,更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莫说农村的人没见过,就连县城的人也没见过。老百姓点的是桐油灯、菜油灯,有的甚至是用松脂浇成“烛”用来照明,点洋油(煤油)灯更是一种奢侈。电灯电话是什么东西,既然书上写了,就应该是美好的事物吧。
至于说钢笔,我倒是见过,那是在一次“土改成果展览会”上,展台中间摆着一支大人手指长短的有人叫它“派克”的东西,乌黑发光,据说,它吸一胆墨水可以写一版小字。平时我们读书用的都是毛笔,写一个字就要蘸一次墨,既费时又费力。听贫协主席介绍,这“派克”是从一户大地主家搜出来的。地主家的儿子喝过洋墨水,从国外带回来的这东西,对于他们家来说是宝贝,把它展出来,也算是让我们开了眼界。
七十年代初,我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了。但是,我害怕结婚,因为那时稍微有点姿色的女子,就要求男方家里有“三转一响”四大件。有些眉眼更高一点的还追求名牌:自行车要永久牌的,手表要上海牌的,缝纫机要蝴蝶牌的,收音机则是红灯牌比较著名。我高中毕业回乡参加生产队劳动也好几年了,仍然是个穷光蛋。所以,年近“而立”还是孤身一人。好在也有人说,“会选的选儿郎,不会选的选田庄”。他们不看重什么“四大件”,只要人好。于是,我就有了现在的老婆。“四大件”我是拥有过的,而且还是名牌,不过,那是结婚几年以后的事情了。
时间再往后推延20年,九十年代初,老百姓追求的“四大件”似乎更高级一点,那就是彩电、冰箱、洗衣机和空调。但这些东西当时不是随便就可以买到的,还得凭票,或凭主管领导的条子。
住在我家隔壁的一位老师家里有一台36吋的金星牌黑白电视机,尽管有时天线的角度调得不对,屏幕上老是有雪花点,但是,他在屏幕上贴上一层有色薄膜,居然让电视蒙上了一点彩色的味儿。于是,几个邻居的小孩就每个晚上都往他家里钻。有时夜深了,喊都喊不回,真是伤脑筋。有一天,一个高中的老同学来到我家,神神秘秘告诉我,他可以给我买到一台“熊猫牌”彩电,只是价格有点贵,而且要我不要声张,因为这样的“指标”太难搞到了。我非常感谢他的同学情谊。
我是当时学校少有的拥有彩电的几户人家之一。当然,我还是不满足。妻子每天要洗衣服,不是用搓衣板揉就是用棒槌捣,冬天冷手冻脚,实在太辛苦。于是又找到老同学,想买一台洗衣机。老同学面有难色:“慢慢来,现在我们百货公司分到一批洗衣机只有洗涤功能,没有甩水功能。况且这批货是已经定到了人的,下次有了双缸的,我再给你想点办法。”
下次?下次是什么时候?两年后我才买上双缸洗衣机,五年后买上了冰箱,十年后终于装上了空调。
本世纪初的一天,学校突然发给每人一本《计算机基础知识》,然后在计算机教室里教大家如何开机、关机,如何上网,如何打字……我都快退休了,还学这些干什么啊?旁边要好的同事提醒我:“电脑、手机、车子、房子是现代必不可少的‘四大件’啊。”学了几次后,我对电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先是看新闻,它比《新闻联播》容量大,还图文并茂;比报纸信息多,且更直观。在电脑上可以写文章,反复修改而不留痕迹,特别是投稿,只要知道对方的邮箱,一发出去,就可马上看到对方的回信,分分钟的事情。至于说电脑绘画,创新编程,儿孙们玩得得心应手。我是做梦也没想到,黄昏将近还会碰到这么神奇的东西。
至于说手机,那是彻底改变了我的生活。上世纪末,整个学校才有一部公用电话。儿子在读大学,为了方便和儿子通电话,我倾尽全力,买了个号子,交了一大笔私人电话“初装费”,但迎来的是无尽的等待。后来我是不惜“走后门”,三个月后,电话才装好。
科学发展是如此之快:半年后,我就发现有人拿着砖头大的“大哥大”移动电话在闹市之中“显摆”;接着“掌中宝”就淘汰了“大哥大”,后来就有了苹果、华为。现在出门,用手机可以通话、计算、照相、收账、付款……一句话,手机几乎可以搞定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