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参观魏午庄故居,我被一扇扇门窗、门窗上的一个个窗花震撼了。
虽然历史的包浆取代了那些门窗当初的华丽色泽,但仔细阅读它们,我感知到了一种文化的传承和递进。推开一扇窗,就如同打开一个艺术库,倍感中国门窗文化的博大精深。而透过门窗,我又读到了一部辉煌的史书,看到了一个传奇的人物,窥见了一个风云激荡的时代。
一个传奇的人物,留下一座传奇的故居
清朝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魏午庄出生于隆回县司门前镇石山湾村,是晚清政治、军事、外交上的重要历史人物,是我国新疆地区建省后的第一任布政使。他历任陕甘、云贵、两江总督及南洋大臣,与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等同为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清朝政府重臣,是湘军的传承者、左宗棠的重要助手,被世人称作“武威将军”。魏午庄一生中最为显耀的是抗击日寇、血战牛庄,抵制帝俄、收回国土,治理西北、开发边疆,以及推行新政、拒袁电邀,为国为民一身正气。
魏午庄的青少年时代都是在司门前的故居里度过的。故居里,留下他许多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魏午庄的故居,是一处有代表性的江南民间建筑群,始建于清代嘉庆末年,为砖木结构四合院。原本整个院落群分为左、中、右三个院落,中间正堂,左右楼阁,前后四重,共有几百间房屋。每栋房子都是飞檐翘角、雕梁画柱,每扇门窗上都雕刻有以鸟兽花草为图案的窗花,无不构图精美、工艺精湛。居住在院内的老人回忆说,原来窗户上还有许多纯金做的窗花,门头上面还挂了许多镀金的牌匾,可惜那些珍贵的东西早已被人拆走。
1982年,魏午庄故居被隆回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5月,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传奇的故居里,珍藏着珍贵的文化
魏午庄故居的建筑群虽然大部分已被毁坏,但在残存的建筑中,依然珍藏着许多十分精美的文物,每件文物上都写满珍贵的文化。譬如,现存的那些门窗,就足以让人们深刻地读到建筑、人文、美学等文化。
我国古建筑的门窗,是一种积淀了上千年的珍贵而独特的文化,大多雕琢得十分细致,图案丰富多彩,除了具有实用价值外,还有文学、美学和史学价值。透过雕花门窗,可见当时当地的建筑风貌、民风民俗。而且,门窗不仅是生活实用的工具,更是生活情趣的所在。自古便有文人墨客将“窗”入诗入词,给世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陆游写下“鸣禽傍窗户”“窗户迎新燕”“愔愔窗户一灯幽”等咏窗诗句;杜甫吟咏“窗含西岭千秋雪”,一扇窗将“西山晴雪”定格为悦目美景;“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梦中的窗让苏东坡再遇早逝的爱妻。
魏午庄故居里的门窗,融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于一体,凝聚了建筑者的智慧,更宣扬了居住者的品性爱好。透过那一个个窗花,人们了解到一个地方的建筑文化,触摸和感受到先人梦想的精神家园。魏午庄其人厚重,一生充满闪光点,从他故居窗户里隐逸的文化内涵,所蕴含的厚重历史、所注入的人文精神,可以窥见一斑。
魏午庄故居里的门窗,做工精细,雕花玲珑剔透、变化万千。窗上的格心,样式灵活多变,图案错综复杂,蕴含着丰富的吉祥寓意。
魏午庄故居的窗是艺术的。山水草木、花鸟鱼虫、福禄寿喜,窗棂上雕刻着世间的美好。
魏午庄故居的窗是浪漫的。隔窗而望是世间桃源,临窗而立是岁月人生。
魏午庄故居的窗是蕴含厚重文化的。木雕门窗图案,从孝道、忠义、读书及第到宗教文化、戏曲小说等,形象表述了主人关于治国、齐家、修身的理念。
珍贵的文化,期盼着科学的保护
魏午庄故居是湘西南传统民居的标志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凝结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是留给人类的瑰宝。然而,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魏午庄故居古村落的保护现状十分堪忧。
由于缺乏科学的保护,魏午庄故居里的文物损毁与消亡的速度远远超出想象。现在,整个建筑群仅仅残存中院的几栋破房,只有40余间房,中院的正屋早在1955年毁于火灾。目前,院内还生活着四户人家,一些歪斜破烂得无法住人的房屋内,堆满了柴草杂物,整个院内没有消防设施,没有一项较好的保护措施。
院内的老住户,现年65岁的赵达国惋惜地告诉我们,摆在魏午庄故居古村落保护与发展面前的现实问题太多了,诸如:一是整个大院已经破损严重,残垣断壁修复起来需要大笔资金;二是产权关系复杂,几十个原住户,每个人的意愿都不一样;三是建设性破坏严重,院落内部和周边新建了大量现代风格的楼房,破坏了整体的环境氛围。
古建筑、古村落,既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也是乡村文明的智慧结晶。保护古村落,就是留住中华民族的根,传承中华民族的遗产。原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曾多次呼吁保护古村落,留住中华民族的“乡愁”。他不无担忧地说,“古村落保护确实是件很难的事,很多老百姓并不知道自己居住的村落是一种文化,哪些是美的,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文物贩子一来,雕花的窗户可能就卖了。”
走出魏午庄故居大门,我回头看着冬日寒风中的古老建筑,她似乎在瑟瑟发抖。真心期盼她能早日得到保护,千万不要出现冯骥才所言“文物贩子一来,雕花的窗户可能就卖了”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