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房地产圈的一个普遍共识是“白银时代”来临,行业集中度正在快速提高,寡头时代将来临。
一组数据可以印证上述观点:中国房地产TOP10研究组发布的《2017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研究报告》显示:2016年全国百强企业销售额市场占比快速上升至40.8%,创造历史新高,行业集中度加速提升。
相较于中小型房企,大型房企在资金层面和土地储备等方面拥有更多优势。今年上半年,大型房企的大宗收并购发生得更为频密。另一方面,大型房企之间联合拿地共同开发的合作模式,也渐渐成为主流。
正如万科高级副总裁谭华杰所说,“未来的房地产市场,将越来越像是大象之间的游戏”。
房企并购加速
6月29日上午,万科以551亿元竞得广东国投旗下广信房产股权及债权,其中包括花地湾地块。在这宗交易落定的翌日,万科董事会名誉主席王石在股东大会上称,这像是他离开万科的大礼包。
实际上,万科近年来从未停下收并购的脚步。5月26日,瑞安房地产发布公告,将重庆天地79.2%股权以41.33亿元对价卖给万科,后者因此拿到11宗空地及3宗在建和停工项目。
7月10日,融创以近632亿元的价格收购万达13个文旅项目和76个酒店项目,内地房地产业历史上最大的并购案诞生。
热衷于收并购的融创,今年以来还收购了天津星耀五洲、大连润德乾城和重庆江北嘴国际金融中心等项目,上述三宗交易总代价达155.86亿元。
与此并行的是,融创今年上半年已经完成千亿元的销售额。7月5日,融创中国宣布,2017年上半年共实现合约销售金额1118.4亿元,同比增长89%。
并购正在加速房地产行业的整合。据Wind资讯统计,今年上半年,房地产行业发生的并购数量达到了138宗,涉及资金1298亿元。而2016年全年,房地产行业发生的并购数量为217宗,涉及资金4102亿元。
同策咨询研究部总监张宏伟认为,“买地太贵就买上市公司”这种方式还会受到善于资本运作的品牌房企的欢迎。比如像恒大、融创这样的品牌房企,仍然会通过买项目买公司的外延式扩张“冲业绩”。
抱团合作频密
地价抬升和利润下滑正在压缩房地产企业的生存空间。通过合作及交换股权等方式获得土地储备,成为房企应对新局面的不二之选。
此背景下,大型房企抱团拿地成为常态。记者根据公开资料统计,2017年上半年北京已成交的11宗限价地块中,8宗地块均由联合体摘得。首开、龙湖收入了5宗北京限价地块;中海、保利、万科和国开都是其联合伙伴。
央企之间频繁合作的逻辑何在?易居房地产研究院总监严跃进指出,央企通过联合开发规避了拿高价地的风险。此外,央企对于拿地的成本控制也在加大,这个时候确实会出现各类管控的做法,尤其是融资压力增大以后,央企也希望通过联合拿地来降低投资成本。
在并购潮涌和联合开发的双重夹击下,中小型房企的出路也备受业界的关注。张宏伟指出,规模化虽然仍是未来趋势,但房地产行业的市场容量一年也就10万亿元左右,如果未来3至5年出现2至3家万亿元级的房企,再有30家左右的千亿元房企,这就意味着更多的房企在规模面前已经没有优势。对于中小型房企来讲,要么被洗牌被挤出市场,要么在转型的道路上做小而美,这样在行业中才可能仍有一席之地。
(据《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