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早9时,隆回县湴塘村手工编织协会,毛线包、毛线围巾、手工花、串珠中国结、小挂件……各式手工编织成品摆满了办公室。会长刘琳来到办公室,整理好当天收到的订单后,适量分配给了其他女工。隔壁工作间,6名女工正在有说有笑地勾着线。
隆回县司门前镇湴塘村是重点贫困村,全村人均年收入低于1000元,全村有1280人,其中留守妇女144人。
留守妇女待业在家,大多是为了照顾家中的儿女和年老的父母,她们没有工作。因家境贫穷,自己缺乏经济来源,“靠人养活”,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2016年2月,省妇联扶贫小组来到了湴塘村,给村里的留守妇女们导出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学习手工编织。
起步:留守妇女学编织,踏出脱贫第一步
30岁的刘琳原来在北京移动公司工作,2012年,结婚后不久,她生下了大儿子,为了照顾儿子,她放弃了外出工作,留在了湴塘村,成了全职家庭主妇。
2016年2月,省妇联扶贫小组给湴塘村带来了手工编织专家,待业在家4年的刘琳觉得这是再次走上工作岗位的一个好机会。跟着专家学,回家自己练;上网看视频,照着视频做;买参考书籍,一页一页的翻,整理笔记……从连钩针都不会拿到熟练完成一件作品,刘琳花了3个月。
培训时,刘琳是班上的班长,培训结束后,隆回县湴塘村编织协会成立,她成了会长。通过对参训女工的眼力、手艺、手法等方面的考察,22名技艺娴熟的女工加入了编织协会。闲暇时间在家做做编织,她们体会到了“家门口就业”所带来的好处,赚钱养家的同时还能照顾家人,这是以前难以想象的。
发展:研发新产品,“巧手”织出新希望
由衡阳那边的公司发来订单,女工们进行编织,完成后收点加工费。完成一件难度大的产品需要三五天,难度中等的也需要两三天,且由于订单发送过来后,有工期要求,湴塘村又地处偏僻,离镇上有近五公里路,物流成本高。满打满算下来,熟练的女工每个月勤奋肯干,也才最多收入700元左右。“手工编织满足了就业,但靠这点钱,致富什么时候是个头?”刘琳想到,与其一直给别人加工,收取低廉的加工费,不如自己搞,卖自己的东西。
刘琳和大家一合计,决定研发自己的产品。说干就干,大家在网上找视频,跟着学,将网上的资料整理出来,买来教编织的书。天天想着、学着、做着,如何研发新产品。微信群热火朝天地讨论着,将自己试验的成果分享给大家。有时候到了晚上十一二点,还有会员做新款式成功了,喜不自禁的在群里发布信息。
研究出的新产品,大家采取亲朋好友推荐以及微信朋友圈推销的销售方式,2016年,卖出了约5000元。
展望:实体店+互联网平台,要做出自己的品牌
“以前呆在家里,时间太多,都不知道用来干嘛,现在是时间完全不够用了。”刘琳表示。湴塘村编织协会逐渐打出了名气,源源不断的订单找上门来,仅村里的这些妇女已经完全不够了,招收新力量迫在眉睫。
2017年,协会有了新的打算,在继续接单加工的同时,研发自己的产品,打造自己的品牌——“湴塘姐妹花”。首先便是在周围村吸收新的血液,将协会扩大。同时,做自己的销售平台,主要是通过互联网,开淘宝店,并开通微信公众号。并且,她们在司门前镇上租下了一间门面,用于线下实体店销售。目前这些都还在准备阶段,预计于今年4月8日,即将全线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