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热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莫为乌纱帽争摘贫困帽
鼓励离岗创业激活人才潜能
楼市调控要“管住炒”也要“保障住”
短缺
要查查谁给劣质电缆“开光”
推动绿色生态殡葬 需要更多兜底政策
应鼓励“退休医生”在社区奉献余热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旧版电子报  
3上一篇 2017年3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应鼓励“退休医生”在社区奉献余热

郭元鹏
 

71岁的崔秀琴阿姨退休前是名医生,退休后,热心的她继续发挥余热,免费为居民们针灸、拔火罐,很受欢迎。她说,一天时间下来,她要为二三十位居民针灸、拔火罐,“虽然累,但我觉得很开心”。

崔阿姨的举动让我们感动。虽然退休了,可是老人依然在发挥自己的余热,帮助邻居解除病痛。最起码,这能起到两个作用。一方面,对于退休的医生来说,丰富了晚年生活,有了价值感和被认同感。一方面,让邻里的小病小恙不出社区就能解决。

眼下的医疗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支持医疗资源下沉,也就是说让更多好医生,更多好设备下沉到基层。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卫计委提出了新的概念: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这样的制度勾画是对的,但是,我们也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那就是医疗资源的下沉不是一句话两句话的事情,最大的牵绊在于,好的医生不愿意到社区,不愿意到基层。

改变这种现象,需要医改制度的配套,而医改制度的配套也不是一时半刻就能解决的事情。受到这位退休医生义举的启发,笔者以为现阶段不妨多鼓励退休医生在社区奉献余热。

无论是大专家还是小医生,他们都生活在社区里,这就是最宝贵的医疗资源。我们何不深度挖掘这个医疗资源呢?

我们的医改制度要学会把“退休的医生”当成手心里的宝。退休的时候,恰恰是很多医生的黄金期,积累了一辈子的治疗经验,积累了一辈子的诊断经验,能够继续造福社会。

笔者以为,应该在制度上打通路径。鼓励“退休的医生”在居住的社区继续发挥作用,利用好他们的技术,给他们创办有资质的“社区家庭诊所”,让免费服务变成“廉价服务”、“低价服务”,既可以纾解到医院看病难的问题,还能让社区居民不出社区就能看好一些小病。

 
3上一篇  
 
   
   
   


地址:湖南省邵阳市城西樟树垅 邮编:422000
电话:0739-5322629 邮箱:shaoyangnews@126.com
版权所有:邵阳日报电子版 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出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