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将文化看成一棵大树,那么,深植于土壤的根系,必然是内容创作。
但在目前的文化生态中,内容创作并未有与其相配的地位、作用与回报。
长期以来,我们都欣喜于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可高速转动的车轮也容易让人昏昏然忘记本真,于是,扼住不少文化产品命脉的,不再是内容本身,而变成了其他要素。比如决定一部电影生死的,往往是排片率多寡、流量担当的多少,电影本身反倒成为其次;决定一个文化项目能否立项的,往往是能否带来相关经济效益,而非文化价值……
现在大家都在谈发展文化产业,但产业发展如果没有根基,没有标杆,没有高度,将很难实现。筑牢文化根基的,正是内容创作。文化如果忘记自己的本原在哪里,屈膝去当市场的奴隶,只会造成优质内容的流失、匮乏,让文化的发展犹如空中花园,丧失扎根的土壤。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不要发展各种产业要素。正相反,内容创作呈现弱态,恰恰是因为产业发展还不够充分,没能将内容与价值之间的转换渠道彻底打通。不少庞大的内容资产,还需要努力寻求各自的变现路径。不少优质内容的生产者,还难以得到资本市场的肯定。
我们需要的,是在坚持发展的同时,回归行业本真,让追求优质内容本身重新成为行业的基本价值认同,让决定任何一种文化产品生命力的,最终在于其自身的文化内容,而不是其他附加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