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从故乡武冈走出去62年的游子,终于又“回”到了故乡。
贺维周,1936年出生在武冈,1954年离开家乡,进入武汉长江水利学校建筑专业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河南省水利厅工作,从此与“水”结缘。他长期担任《河南水利》杂志常务副主编;后来又成为河南省文联委员,中国水利版画研究会副会长。多才多艺的他,利用职业的优势,凭着天赋和勤奋,刻苦钻研,一辈子在“水”字上做文章。编“水”,论“水”,歌“水”,画“水”。在史学界、文学界和美术界留下了颇多建树。
顺风顺水,功成名就,他却得不到满足,因为他是武冈的游子,他的心里,装着生他养他的故乡。故乡,很远,相隔千里,故乡,很近,时刻装在他的心里。他把装在心里的故乡,化成七彩的画图,展示在他的笔下。武冈乡下农家的古槽门,故乡文庙前的双银杏,双银杏前清澈的渠水,渠水南岸的吊脚楼。古老的渡头桥,桥上的遮挡风雨的小青瓦面,桥两头的风火山墙。都一一变成他的画作。就这样,他还觉得总欠缺什么,一次在家乡看到铜鹅,猛想起武冈是铜鹅之乡呵。于是,他马上构思,创作了《碧水欢歌》版画,这一幅作品,不但在中国版画杂志上刊登,不久,被日本艺术博物馆收藏。如今,时过境迁,这一幅幅饱含对家乡深情的作品,不但成了难得的艺术珍品,而且,都成了印证武冈历史的珍品。
将故乡画成图画,这不是他的目的,他最终的目的,是要将这些画作作为一个远离故乡的游子的礼物回馈故乡。
贺维周的妻子张秀英说:“维周每时每刻、即使他久卧病榻,乃至极度衰弱时,仍然在呼唤着故乡,呼唤着武冈的花塔、文庙、玉带桥、法相岩;呼唤着四牌楼的许家院子、水西门的老城墙、南门外的半边街、邓元泰的渡头桥;中山堂黄埔军校、洞庭中学,司马冲的武穆宫;还有那猪血丸子、血酱鸭、法新豆腐、扶冲米花、发糕……等等。”故乡明月在,彩云几时归?
然而,这美好的一切,在2010年5月18日,被人生的无奈击破,贺维周走了。回到故乡,成了他再也圆不了的梦想。
他年逾古稀的妻子张秀英,决心完成丈夫的遗愿。亲自带着丈夫的画作回到武冈故乡展出。用他的画作传递着一个游子对家乡的爱恋,回报家乡父老对游子的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