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作为探究学习的起点,质疑问难是学习的开端,是学生形成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甚至可以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那么,要如何让学生学会质疑问难?笔者以小学语文学科为例试论之。
首先要激发兴趣,培养思维的积极性。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思维就有了动力,便能做到执着追求、大胆探索、积极思维。如在语文教学时,教师在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应尽可能融入学生的兴趣点,从而使学生将思维的触角伸向教材的重点和知识的深处。
其次要从实际背景中提出问题。这里的“问题”即可以来自现实,也可以来自学科内部。如在语文教学中,理解关键词句不但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而且可以深刻理解内容和中心。有些课文的关键句子在文中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去比较,去思考,从中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从而发展思维。
再次,从课后思考题和课文插图中质疑问难。有的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对文本的理解比较困难,这时教师可考虑用插图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让学生在对插图的阅读中再次受到感染和熏陶,同时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时,还可以悬念激发,激发学生旺盛的探索精神和强烈的求知欲,让他们在面对陌生现象时尽力找出原因。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激问:“为什么事情会如此发生?”“你能推测、预见到下一个情节吗?”“这样说道理是不是很充分?是不是有例外?”……这样一来,就可以让学生深入思考,大胆提出疑问,并展开探究。
总之,只要我们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去想、去看、去说、去画、去做、去怀疑,既教给学习方法,又教给获取知识的途径,就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