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冬”是汉族的民间习俗,通过药补、食补与食药同补,达到帮助抵御严寒之效。民间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的说法。
冬天的寒冷气候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使人体的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加,从而促进和加速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类热源营养素的分解,以增加机体的御寒能力,这样就造成人体热量散失过多。因此,冬天营养应以增加热能为主,可适当多吃瘦肉、鸡蛋、鱼类、乳类等。
冬季进补时,要使肠胃有个适应过程,最好先做引补。一般来说,可先选用炖牛肉红枣、花生仁加红糖,亦可煮些生姜大枣牛肉汤来吃,以调整脾胃功能。冬季喝热粥也是养生的一个好选择,例如:吃芝麻粥可益精养阴,萝卜粥可消食化痰,茯苓粥可健脾养胃,大枣粥可益气养阴等。
寒冬饮食调养要遵循“秋冬养阴”及“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的古训,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热,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的膳食为宜,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如:宜选择牛羊肉、乌鸡、鲫鱼等进补,多吃萝卜、青菜、豆腐、木耳等,多饮豆浆、牛奶。
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幅员辽阔,同属冬令,各地气候条件迥然有别。冬季的西北地区天气寒冷,进补宜食大温大热之品,如牛、羊、狗肉等;而长江以南地区虽已入冬,但气温较西北地区要温和得多,进补应以清补甘温之味,如鸡、鸭、鱼类为主;地处高原山区、雨量较少且气候偏燥的地带,则应以甘润生津的果蔬等为宜。
此外,“补冬”还应因人而异,因为人有男女老幼之别,体质有虚实寒热之辨,本着人体生长规律及中医养生原则,少年重养,中年重调,老年重保,耋耄重延。故“补冬”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清补、温补、小补、大补,万不可盲目进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