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说到底是一场竞赛。高考综合改革开启后,综合素质评价被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参考内容,势必成为人才选拔的衡量要素。那么,在现有德育工作渴求真正回归人们视野、期待进一步转型升级的前提下,学校德育工作该如何开展?
综合素质评价都评些啥?
根据《湖南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的规定,综合素质评价要遵循党的教育方针、教育教学规律、学生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从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方面,客观、真实、全面记录学生高中阶段发展状况。
思想品德,主要考察学生在爱党爱国、理想信念、诚实守信、仁爱友善、责任义务、遵纪守法等方面的表现。重点是学生参与党团活动、有关社团活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的次数、持续时间,守纪、孝敬、感恩、合作、诚信做人等方面的突出表现,个人受到的奖惩情况。
学业水平,主要考察学生各门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情况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重点是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选修课程内容和学习成绩、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成果等,具有优势的学科学习情况,学习过程中的突出表现。
身心健康,主要考察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体育锻炼习惯、身体机能、运动技能和心理素质等。重点是学生参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主要结果,日常锻炼、体育比赛、运动特长、卫生习惯方面的突出表现,应对困难和挫折等方面的突出表现。
艺术素养,主要考察学生对艺术的审美感受、理解、鉴赏和表现的能力。重点是记录在音乐、美术、舞蹈、文学、戏剧、戏曲、影视、书法、摄影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兴趣特长,参加艺术活动的突出表现。
社会实践,主要考察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动手操作、体验经历等情况。重点是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次数、持续时间,形成的作品、调查报告等,如与技术课程等有关的实习,生产劳动、勤工俭学、军训,参观学习与社会调查等。
德育工作该如何改进?
在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林宏华《为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关于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讲座中,援引了两项调查数据:
一项关于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机会的调查数据显示,有62.7%的学生几乎不参加或没有机会参加社团活动。另一项旨在收集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看法和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现状的调查数据显示,86.9%的学生认为综合实践活动对个人发展有帮助,但是72.2%的学生没有参加或没有机会参加综合实践活动。
这样的数据无疑给德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随着综合素质评价重要性的凸显,德育工作者、学校甚至教育行政部门可以通过以下三方面不断加强德育工作的力度。
首先,要继续为德育“正名”。德育不是智育的附加,甚至在某种程度来说,德育对人的发展比智育更为重要。各学校要进一步理顺办学思路,提升德育在学校各项工作中所处的地位,明确“成人先成才”的道理,帮助学生真正在活动中提升综合素质。
其次,要继续为德育“出力”。在不断加强办学条件建设和师资队伍培养的同时,教育行政部门还应加强德育工作的考核机制和对德育工作的指导扶持力度,帮助学校开展好德育工作,努力发挥出德育工作的最大效用。
第三,要继续为德育“支招”。各中小学校的德育工作者要进一步转变思路,摒弃“教科书式”的德育活动,改进“老套路”的德育活动,围绕综合素质评价五大方面的具体内容,结合校情学情和当地实际开展有特色的德育活动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