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武汉“11.15”限购新政后的首场土拍圆满结束。与以往土拍不同,本次土拍运用了“多重保险”:引入限价机制、提高竞买保证金比例、10日内必须缴清款项等,且为不同的地块量身定制了差别化的出让要求。
最高限价:“熔断”后拼规划
本次拍卖的17宗地块均为住宅地块或商住混合地块,其中有11宗地块限定了最高出让价格。业内借用“熔断”来形容这场限价土拍。这里所谓“熔断”并不是指超过限价,地块就不出让了。出让文件显示,设置了最高限价的地块,如果最高报价未达到限定价格,提出最高有效报价者即为竞得人。最高有效报价达到出让最高价的,进入规划方案评比程序,规划方案评比得分最高者为竞得人。
在当天的土拍中,位于东西湖和黄陂区的5宗商住地块超过最高限价,触发“熔断”机制。这5宗地块需要根据规划评比的方式确定竞得人,11月24日公布结果。
提高门槛:竞买保证金=起拍价
除了规定最高限价,本次土拍对参与竞拍者的要求提高了不少。除了部分商服地块的竞买保证金依然为起拍价的30%左右,本次所有住宅地块的竞买保证金至少为起拍价的60%,来自汉阳、江岸、新洲区的4宗地的竞买保证金等同于起拍价。
如本次土拍的最大焦点,P(2016)118号汉阳区杨泗港地区新港长江城启动片地块,起拍价65.144亿元,竞买保证金同样是65.144亿元。重要的是,出让文件规定,竞买保证金应不属于银行贷款、转贷和募集资金的承诺书及商业金融机构的资信证明。而且,自成交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竞得人还需向武汉市土地储备整理中心付清土地出让价款溢价部分。
此举提高了土拍“入场券”的门槛,竞拍者必须是实力雄厚的房企。(据《武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