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下一版4
 
以深厚历史传承书写时代理想
2016市直机关工间操大赛在大祥坪体育馆举行
邵水两岸夜间景观 亮化工程启动
九曲资江
全省自行车联赛 金江湖邀请赛开赛
坪上人文生态 旅游摄影赛揭晓
新邵冬修水利热火朝天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旧版电子报  
下一篇4 2016年11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深厚历史传承书写时代理想
——传承与超越·市中心医院纪念建院70周年系列报道之一
羊长发 杨慧
 

编者按 今天的成就与昨天的奋斗紧紧相连,时代的发展总是有着严密的内在逻辑。今年是市中心医院建院70周年,站在历史的天空下,我们回顾中心医院70年的传承与发展,每一个时间节点、每一段光阴故事,成就了她今天的技术高度、道德高度与社会价值,并成为邵医人书写时代理想和不朽传奇的强大基石。在此,我们试图以一管之窥,见证这座历史名院近百年的宏大叙事。

沉甸甸的历史,衡量着时间的重量。

时序更替,斗转星移。时间的节点总有一种魔力,让匆匆前行的脚步肃然驻足,让倏忽而过的时光堆积成厚重的历史纪年。回望岁月长河,从仅有20多名医务人员、20来张床位、几间临时病房,发展成为总体实力和规模具有明显优势的国家三级甲等医院和湘西南地区首屈一指的经典名院,市中心医院已走过整整70个春秋。70年来,她始终以百年不变的济世医魂,守望着湘西南这方土地上芸芸众生的健康安宁,诠释着“仁心仁术,博爱博施”的医院文化和服务精神,更承载着跨越两个世纪的传承与超越、光荣与梦想……

不忘初心:历史见证代代遗传的基因

在市中心医院办公楼三楼过道上,陈列着包括建院之初时任湖南省主席程潜为医院落成的题词等众多珍贵老照片。每一个从此经过的人,都不由自主地驻足流连。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是乃仁术,功在博施。”它们不仅是医院历史的见证,更是一种清晰的文化符号,根植于一代代邵医人精神血脉深处,意味深长,一脉相承。

一本厚厚的《邵阳市中心医院志》,首页上记载着建院之初的情形:1946年,抗战刚刚结束,民穷国困,百病肆虐,恶疾流行,湖南省政府决计利用联合国救济总署之物资兴建省立长沙、衡阳、邵阳医院等7所。是年10月16日,在城西下呙家园民生染布厂的临时院址上,省立邵阳医院正式开诊,设病床20张,医务人员22人。

1949年,新中国成立,医院由呙家园搬迁至现址。在之后的数十年里,医院先后更名邵阳专区第一人民医院、邵阳专区人民医院、邵阳地区人民医院、邵阳医院,邵阳市中心医院。

几度风雨,几番变迁,经过一代代邵医人披肝沥胆、励精图治,医院已发展成为一所学科配套、设备完善、技术力量雄厚,集医疗、康复、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医院。而唯一不变、代代传承的,是悬壶济世的办院初衷,是“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是乃仁术,功在博施”的开院祖训,是“以病人为中心”“心系天下”的医者情怀。这一切,铸就了不断创新进取、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百年医魂。

“正是这70年的沉淀,把我们的奋发意志转化为一种睿智;正是这70年的磨砺,把我们的妙手仁心演绎成一片挚爱;正是这70年的坚守,把我们救死扶伤执着成一种信仰。”现任市中心医院院长张国华说。

大医精诚:由内向外扩散的人文情怀

翻开市中心医院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出入为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的仁爱史。

70年来,邵医人身体力行开院祖训,不论贫富长幼,不分冬夏晨昏,力求以高尚的医德,精妙的医术,担当“苍生大医”,竭诚为患者诊治病患,挽救生命,守护健康。

1947年,医院建院次年,春夏之交,我省天花、霍乱流行,医院在全力救治患者的同时,抽调医务人员,在城区设立交通检疫站,4个月共检疫注射700余人。

1996年1月31日,市区城南祭旗村发生大爆炸,院落几乎夷为平地,大批伤员送往医院抢救。该医院全院动员,不到半个小时,620余名医务人员迅速赶到医院,连夜对伤员进行救治。经6个多小时的紧张抢救,共救治伤员306人,清创缝合291人,收治住院伤员77人,实施大手术15台,大面积抢救任务圆满完成。

2003年,“非典”肆虐,人们谈之色变。中心医院50名医生、50名护士奔赴“非典”病区,排查发热病人。期间,每天接诊几十位发热病人,并多次承担各县排查“非典”疑似病例任务,确诊了3位转入性“非典”病人,为抗击“非典”作出了重大贡献。

(下转2版)

 
下一篇4  
 
   
   
   


地址:湖南省邵阳市城西樟树垅 邮编:422000
电话:0739-5322629 邮箱:shaoyangnews@126.com
版权所有:邵阳日报电子版 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出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