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宁县创新“旅游﹢扶贫”发展路径,以“两推两促”为模式(旅游推扶贫,脱贫推旅游;旅游促致富,致富促和谐)推动旅游产业与精准扶贫互动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两年来,全县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旅游产业带动全县3.78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一、精准把脉,建立“旅游+扶贫”新机制。一是建立“五同步”推进机制。坚持上下联动、多措并举,实现“旅游+扶贫”互促共进。大力推行“旅游开发与旅游扶贫同步、景区发展与乡村发展同行、旅游设施与乡村设施建设同速、门票收入与村民服务收入同增、资源环境与社区和谐同抓”的“五同”措施,将旅游扶贫工作有机融入党委政府扶贫攻坚大局,统筹解决旅游扶贫工作中的政策衔接、规划对接、基础配套和资金整合等问题。二是建立“五带动”牵引机制。坚持多方发力、牵动引导,带动“旅游+扶贫”融合发展。突出规划带动,制定完善全域旅游规划和旅游扶贫规划,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在全县形成旅游扶贫创业的新热潮;突出景区带动,突出旅游龙头地位,充分发挥5A景区带动市场作用,让“景区变引擎,扶贫增动力”;突出金融带动,出台了《精准扶贫小额信贷资金管理办法》,创建48个金融扶贫服务站和9个金融扶贫示范村,发放信用贷款500万元带动农户发展产业;突出企业带动,积极推进各类涉旅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与旅游扶贫村“结对子”,在劳动用工、农副产品采购、产品开发等方面加强对口帮扶;突出政策带动,出台了《关于实施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等文件,实行就业培训、就业岗位向原住居民倾斜,特别是向原住居民中的贫困户倾斜。
二、精准施策,搭建“旅游+扶贫”新载体。一是搭建全域旅游开发平台。出台了《全域旅游实施方案》,建立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库,开发乡村旅游项目300余个,让贫困村拥抱乡村游。二是搭建特色项目发展平台。以“春花秋色”改造工程为载体,开展美丽乡村创建行动,把产业基地打造成现代休闲旅游观光景点。以“民居改造”工程为载体,整体推进崀山生态搬迁、危房改造和风貌改造示范项目,把景区村打造成别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接待基地。以旅游产品开发工程为载体,依托本地资源,加大研发和推介力度,把本地农副产品转化为高档畅销的旅游商品。三是搭建精准扶贫落实平台。已组建盛源等9家融资平台,出台《新宁县整合财政涉农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整合各类涉农资金2.1个亿。同时,采取“公司+农户”、“分贷统还”等模式,发放扶贫贷款3000万,激发群众创业热情。
三、精准发力,打造“旅游+扶贫”新模式。主要从六个方面发力。一是土地流转助推脱贫。近年来,崀山镇共流转土地1340亩,集中发展农业观光游、生态体验游等旅游新产品,丰富了崀山景区的旅游业态,3000多名群众通过土地流转获得收入。二是产业发展助推脱贫。发展烟叶、光伏发电扶贫产业13个,以崀山深冲等扶贫村为重点发展厚朴10万余亩,打造出崀山四季花海休闲观光基地、满师傅有机生态果园、肖市休闲旅游山庄等一批特色基地。三是景区就业助推脱贫。依托景区扩大就业门路,公司搭台创造就业岗位。崀山恒源、盛源等公司和旅行社提供排工、保洁员、导游等就业岗位近2000个,景区两百余名贫困户由此脱贫。四是危房改建和风貌改造助推脱贫。县委、县政府投入资金3800万元,对景区928座危房、1852座民居实施改建,提升了生态与生活的融合度。五是生态保护补偿助推脱贫。新宁县财政在国家补贴的基础上,每年发放100万元用于崀山景区生态林补助,当地居民可持续享受“生态红利”。六是爱心助学助推脱贫。“扶贫必先扶智”。县委、县政府凝聚合力、精准发力,通过政府助学和社会助学,让贫困学生接受良好教育,改变“一代穷世代穷”的局面。 (作者系中共新宁县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