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11月8日,33岁的蔡锷病逝于日本,举国为之悲痛。孙中山抱病撰写挽联:“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给予蔡锷极高的评价。为了表彰蔡锷缔造共和的功勋,11月10日,湖南省长谭延闿致电各省,倡议为蔡锷举行国葬:“此公义旗首拔,艰险备尝,缔造共和,厥功最伟……国家追念元勋,自应赐予国葬。”12日,梁启超等人致电冯国璋及西南各省,赞成赐予国葬:“松坡(蔡锷字)之殁,全为积劳,真所谓尽瘁国事,死而后已。综其生平德性及数载勋劳,求诸史乘,实罕伦比。谭督军拟为请国葬,此公实当之无愧。”19日,时任民国大总统黎元洪复电,表示将为蔡锷举行国葬:“蔡松坡民国良将,共和殊勋,积劳病故,理宜隆以国葬。”20日,国务院称“国葬条例已提交国会核议,国葬问题即将获得解决”。
12月18日,民国国会通过了我国史上第一部《国葬法》,对享受国葬者的资格、国葬经费、仪式等作了具体规定。黎元洪于22日依法下令国葬蔡锷和黄兴,派专人来湘协理后事,明令孙中山、唐绍仪、李烈钧、蔡元培等为主丧人。湖南省议会拨付16万元为营葬经费,成立国葬筹备处,对出殡规模、经过路线、码头选择、船只调配作了周密的安排。为了使灵柩顺利抵达墓地,组织人员拓宽上山道路,发布“出殡通告”,规定出殡日:1、各居民店铺住室一律下半旗;2、各居民停止嫁娶;3、各戏团停演戏剧;4、各经过街道禁止车轿通行;5、各酒馆停止宴会;6、各妓户禁止弦歌。
1917年4月12日为蔡锷出殡日。这天,大雨滂沱,但送葬队伍仍有千人以上。中华民国正、副大总统,参议院、陆军部、海军部、内务部、教育部、财政部、司法部、农商部、外交部、交通部、粤汉铁路局,宪法研究会、中国大学等单位,广东、广西、陕西、山西、云南、贵州、四川、福建、湖北、吉林、热河等省,以及蔡锷家乡邵阳都派代表送葬。国民党元老谭人凤、刘揆一等以私人身份参加葬礼。上午9时,在鞭炮和哀乐声中,出殡队伍组成28个队列起行,走在前边的为军乐队、军队和警队,依次为150余校组成的学生队、花圈、命令、遗物、遗像队伍,接着是工界、农界、商界、报界、学界、政界、军界、各团体、外宾、省外各代表组成的队伍,然后是蔡公灵柩及亲友、遗族队伍,最后为2连军队殿后护卫。出殡队伍从藩园出发,经东长街、贡院东街、贡院西街、督军署、小东街、福胜街、西长街出大西门,至中华汽船码头,然后分别从新码头、汽船码头、金家码头、义码头乘船过江。蔡公灵柩由南咸号轮拖运,沿江上驶,绕道水陆洲再由小河转下2里许,在岳麓书院附近码头上岸,谭延闿率送葬队伍冒雨徒步护灵上山。下午2时,灵柩运抵墓地,由谭延闿领首,举行隆重的下葬礼仪。礼毕,在17声葬炮和哀乐鞭炮声中,蔡锷灵柩徐徐降入墓内,入土为安。
在长沙为蔡锷举行国葬的同时,京师由内务部择地设位致祭,通知各官署、团体派人参加。并由礼俗司拟定致祭方案:规定遥祭在先农坛举行;在坛内设事务所,由礼俗司办理一切事宜;设位处支搭彩花祭台1座、彩牌楼2座;届时由内务总长主祭,由部具祭文两道;各官署所派致祭官员,文职者著大礼服或乙种常服,军警者著军警大礼服或军警常服。内务部还电告各省军政长官,举行蔡锷国葬时,各省省会也应由行政长官派人设位致祭。如云南于4月12日在昆明两湖会馆设奠;规定军界少校以上,政界科长以上,学界校长以上,随同致祭。唐继尧亲临主祭并献祭文。蔡、唐长期共事,情谊深厚,祭文沉痛之情跃然纸上:“天不欲兴中国,何以生公?天苟欲兴中国,何以死公?……尧之与公,同心同德,如车有轮,如鸟有翼。今成孤掌,欲鸣不得……非公无寿,乃国无福。四万万众,同声一哭。”
3天后,比蔡锷早病逝8天的黄兴,以同样形式及规模,国葬于岳麓山。
史称“民国之有国葬,实自松坡始”。蔡锷不仅是中华民国国葬的第一人,甚至可以说《国葬法》是当时特为他和黄兴度身定制的国家法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