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一场名为“政协委员苗乡边境发现千里行”的行动,在城步轰轰烈烈地拉开。
全县政协委员、乡镇政协联工委主任、县政协机关工作人员全部参与,沿着城步边境线,在全县13个(镇)、70个边境村——全体城步政协委员踏遍苗乡边境村寨,开启了一场扶贫发现之旅。
城步边境县之“再发现”
走进威溪乡,满山翠竹摇曳,遍野竹涛阵阵,百里竹海名不虚传。然而,丰富的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漆家村人均年收入不到2000元。“全村大部分竹山都远离村道,一根竹子从砍伐、下山、马驮、装车、运输,成本要10元——与其砍了亏本,还不如不砍,让竹子烂在山里。”漆家村党支部书记李桂香说。
村民在家里守着这些竹子,还不如去广东打工。在扶贫队员走访的几个村的10多个村民,都这么说。全乡一半以上的劳动力,都已外出务工,留在家里的基本是老人和孩子。
要想资源产生价值,竹子能带来收入,必须尽快修通竹山林道,这是全乡老百姓空前一致的强烈期盼。路,是边境村群众最直接最关切最盼望的大事,也是边境村与非边境村区别最大的地方。
在城步绵延数百里的县边境线上,共散布着70个边境村,它们分布在与邵阳武冈、新宁、绥宁,广西龙胜、资源等县交界的地方。它们几乎都有着共同特征:地理偏远、基础薄弱、交通滞后、经济落后、信息闭塞、生活贫困。人稀地广,与外界交往不多,民情习俗几乎上百年不变。千百年来,这些村民世世代代出生于此,生活于此,与大山为伴,与贫困为伍。
一场“发现”之行
“发起这个活动,是希望通过158名政协委员的全面参与,真正走到边境村,发现老百姓的所想、所思、所盼、所求。”
活动的设想,发端于城步苗族自治县政协主席李华。在他的带领下,城步政协委员全部参与,一路行走,一路发现,深入70个边境村,对它们有了有血有肉的真实描摹。
大河村是汀坪乡最偏远的村子,位于十万古田脚下。红军经过已80年,这里的老人还能回忆得出红军过境时的情形。然而,由于不通路,广阔的森林资源无法产生经济效益,这里的村民生活贫困。
长安营乡横坡村,是城步最偏远的边境村庄之一,1934年红军长征从这里走过。在这里,扶贫工作队员一路行走,记录下这样的画面:
“时至今日,村里各方面基础设施仍十分落后,无卫生室,无手机信号,无水泥马路,部分地方仍未通电。当前村民最盼望的就是硬化17公里的进村道路,以及拉通最偏远的青山口组道,让横坡村不再成为交通死角。”
不可忽视的发展差距,令人遗憾的历史欠账,发自心底的强烈呼唤——这是扶贫队员在边境村的所见、所闻、所感。
为什么名字里有“发现”二字?城步政协办公室主任肖宗国说:“因为我们就是一路行走,一路跋涉,一路也是在发现。十几个边境村的差距究竟有多大,原来它们真正的贫穷面貌是怎样的,他们真正需求的帮助是什么。”
这场行走,真正发现百姓所想所思所盼
李华介绍,在深入贫困的边境村,发现十几个边境村的基础生活条件还很落后,有的没有电,有的还在饮用天然水。有些老百姓看一个小感冒,要走几十公里,读书也要走几十公里。
通过调研,城步政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调查报告和一段纪录片。县委、县政府对调研和成果很重视,在2015年出台了《城步苗族自治县解决边境村突出问题的“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方案》,决定在三年内整合资金1亿元,平均每个边境村100万元以上,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解决问题。
对政府所实施项目和资金情况,城步政协决定用三年时间,予以跟踪落实。于是2015年8月,城步政协制定了《关于解决边境村突出问题的“三年行动”的跟踪办法》,对12个项目实施单位、70个联系单位应予实施的300多个项目完成情况,进行全程跟踪。今年,省政协发起“三个一”行动,城步政协把边境发现行与“三个一”行动结合起来,力求开展得更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