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后,我决意留在这个大城市里打拼。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终于有了自己的事业,生活稳定,房车俱全,成为城市里的“白领”。
父母仍住在百里之外的小县城。他们年事已高,身体每况愈下。两老的退休金不高,一生奉行节俭理念,舍不得吃,身体有恙,也是拖着。这些境况让我牵肠挂肚,隔三差五地打电话询问,父亲总是遮遮掩掩,“谎报军情”,说他们各方面都好着呢!
怎么才能了解到他们真实的生活情况呢?那天,我想出一高招。趁着“五一”长假,一家三口回老家探亲,我悄然将该计谋付诸实施。
我拿出一部刚配置的大屏智能手机,说:“爸,您会发短信。要不您顺势学着发微信吧?”
父亲开口就问:“我倒是听一个老伙计说过。费钱吗?难不难学?”我早已充了话费,预存流量,接着把他加在亲友的微信圈里,再教他怎样看微信,在上面语音对话或发文字,拍照和上传,放在圈里分享,我还即兴给他取了“老树长青”的网名。
父亲虽然岁数大了,但领悟能力并不差,反复试了十几次,他完全会了。晚辈们见他也来报到,十分惊喜,纷纷跟帖“欢迎”,还送了红包作为见面礼。
母亲见他在微信上玩得不亦乐乎,凑过来看稀奇。这等于为他们共同开启了一片新的世界。他们开始爱上微信,时不时地留个言,发几句人生感悟,即时上传照片,讨“点赞”。但殊不知,他们已经被我用微信“栓牢”了。
回去后,还是怕打扰我的工作,一般隔几日,父亲会在微信上跟我聊一阵,母亲也兴奋地对着手机讲话,双方感觉就像身临其境。母亲感叹,高科技太神奇,发微信真便捷。
那天异常闷热,我想抽考,在微信里突然发问:“妈,空调用了没有?”形同往常,母亲又在忽悠我:“开着呢!凉爽得很。”
我有些不信,叫发张照片。母亲这下慌了,叫老头子来救急。父亲赶紧临时开了空调,传了一张他们享受清凉的照片,我不由得会心一笑,考核算是通过了。
从那次起,他们再也不会敷衍我,不时上传他们倒剩菜、吃西瓜、做理疗、跳广场舞、养花种草等情景照。有图为证,我心就安。与此同时,我也在微信上汇报近期的工作和家庭情况,还上传了女儿被重点中学录取的通知书。母亲说,比起打电话或发短信,他们更喜玩微信,既闻声又能见人,有图有真相,等于无形中搭起了一座父子情感交流的连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