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言中,你提到有些部门在扶贫、脱贫工作方面配合不够、力度不够,具体是哪几个部门,能否点出来?”
10月中旬,在隆回县由省政协专项民主监督第六组召开的座谈会上,监督组组长、省政协提案委主任王剑平向与会的一名负责同志发问。
接连数日,由省市县三级委员组成的民主监督组在洞口县、隆回县走村入户,围绕如何将扶贫与发展相结合等方面,开展调研并提出意见建议。
易地搬迁用地审批须简化
按照政策要求,洞口县共有1.5万多人需要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实现脱贫。今年,该县1200人完成易地扶贫搬迁,所占总数比不到十分之一。然而,到2018年底,洞口县要实现脱贫摘帽。
这组数据,让王剑平和监督组成员们感到担心。而监督组也了解到,部分贫困户恋乡情节较重,搬迁意愿不强;加之用地瓶颈难以突破,易地扶贫搬迁进度缓慢的情况在邵阳各县较为普遍。
市扶贫办介绍,扶贫搬迁项目的开工必须取得建设用地的审批文件,而县级部门审批权限不大,向上级衔接审批的程序繁琐,导致一些具备开工条件的安置点不能及时启动建设。
王剑平认为,目前中央、省里出台了大量政策文件,扶贫工作人员必须研读透彻。他建议,市委、市政府可组织所有参与扶贫的工作人员集中进行培训。
“要进一步简化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用地审批程序或放权。”与会人员也建议,要允许项目实施过程中,一边建设,一边办理相关手续。
驻村扶贫资源差距须缩小
目前,邵阳1273个贫困村,都派驻了扶贫工作队。
10月11日,监督组在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铜钱坪村走访时,省台办驻村扶贫工作队长唐玉辉坦言,县乡一级在扶贫政策的落实方面,差异明显。
当前省直单位的扶贫工作队,比如有些部门具有资源优势,资金相对而言较为充足,与之对应的县级下属部门,也会配合积极;而一些事业单位、高校的扶贫队,往往缺乏这种优势,工作难度就大些。
在唐玉辉看来,目前各省直单位扶贫队落实扶贫政策的做法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靠的都是部门和个人的‘本事’。”
“争项目、争资金难免让扶贫陷入一个恶性的循环。”王剑平建议,要探讨扶贫资源均衡化机制,做到一碗水端平;同时,各级扶贫队的工作力度应集中在制定规划、发展产业、培养脱贫致富带头人和村支两委班子引导群众自主脱贫等方面。
特色扶贫产业开发仍须发力
在邵阳,非贫困村的贫困人口占到贫困总人口的69%。
监督组发现,各级扶贫工作队目前均集中在贫困村,对非贫困村的关注不多。村与村之间,有扶贫工作队的与没扶贫工作队的,政策落实的差距较大。
监督组同时注意到,隆回、洞口有一些好经验,两县均从县直机关、事业单位、工商界中确定帮扶责任人,实现与非贫困村贫困户结对帮扶全覆盖,帮扶单位和帮扶责任人帮扶情况纳入绩效考核。此外,两县还依靠粮食、生猪等产业开发,在非贫困村贫困户的帮扶上做文章。
“要把扶贫工作与全市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尤其要抓住地方特色产业。”监督组认为,邵阳在特色扶贫产业开发上,仍需发力。
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的花瑶文化名声在外。然而花瑶文化的核心区崇木凼村,不少瑶族建筑已经破败,环境卫生也有待整治。如果能整合一定资金,修复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古建筑,充分利用民族特色文化优势,带动旅游产业发展,既能促进经济发展,又能帮助村民脱贫。
“资金要用在刀刃上。”监督组建议,在瑶族地区发展旅游脱贫,隆回县需借鉴外地民族村的管理、规划经验,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与配套服务建设,争取吸引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