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下午,我市首位残奥会银牌获得者刘卫载誉回乡。在刚刚结束的里约残奥会上,他和队友一起获得T11-13级4×100米接力赛项目银牌,为我市残疾人运动员创下了历史最好成绩。带着鲜花、奖牌和党委政府的亲切慰问,他在残联工作人员接力护送下,回家与久别的父母团聚。
“有遗憾才是人生,有梦想才是青春。” 说起自己的经历,22岁的刘卫一脸阳光笑容。他出生于洞口县高沙镇石榴村的一个农民家庭,自小调皮、喜欢运动。小学毕业后去衡阳祈东上武术学校。学了一年多,考虑未来的前途,不想给父母增添负担,又回家上普校。未料2008年出现视神经萎缩。先后到长沙、广州、北京等地求医,花费家里10多万元,但还是未能挽回逐渐衰退的视力。父母一把鼻涕一把泪,替他办理了残疾人证,又把他送到省特殊教育学校学习盲人按摩。
刚致残时,他还有些懵懂,但年龄渐长,伤痛越深。“有时在梦里发现眼睛能看见了,好开心,直到醒来,才发现不是真的。”就在他发觉自己和那些盲人伙伴一样,都有着封闭自己、逃避现实的倾向时,另一扇门悄悄地为他打开了。学校的一位体育老师邓立德看中了他,将他带上田径运动之路。刚开始并没抱多大期望,只是因为喜欢,“能跑快一点就好。”没想到2010年首次参加省残疾人运动会,便拿到了一金两银。之后他到岳阳一家按摩店上了几个月班,直到体育启蒙老师邓立德再次找到他,让他去参加湖南省备战残奥会的选拔赛。那一刻,他的梦想翅膀打开了。虽然当时的成绩离全国和世界冠军还很遥远,但种子已经落下了。“我做过好几次梦,梦到自己拿到全国金牌,还在领奖台上听到国歌响起。”
令他自己都没料到的是,这些梦后来竟成了真。2013年,他参加全国青少年锦标赛,夺得了两块银牌。之后进入省体工队,和健全人一起训练拼搏。当100米跑的速度从12秒提升到健全人都难以达到的10秒多的时候,他欣喜地看到了希望。2014年亚运会选拔赛,他拿到了两金一铜。本以为可以参加亚运会了,却因为没有参加国际比赛的记录而未入选。他继续在家训练着,磨炼着,直到2015年在全国残疾人运动会获得两金一银,再一次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今年3月,在迪拜举行的2016年IPC田径亚锦赛中,他获得了T13级男子200米和100米决赛两块金牌。4月,又在北京举行的IPC田径大奖赛中获得100米决赛金牌,而且以个人历史最好成绩,打破国家纪录,成功地拿到了残奥会的入场券。秋收时节,首次参加残奥会便和队友摘得银牌归,并在男子田径赛T13级100米比赛中获得第六名的好成绩。
一路走来,始终陪伴刘卫的,一是对梦想的坚持,二是对大家的感恩。在选择走这条路时,有人告诉他,很有可能几年下来你什么都得不到。但他没有犹豫,“有梦想就要去实现,我享受这飞一般的感觉。”训练很苦很累,有时身体吃不消,成绩又没进步,他也想过打退堂鼓。但是教练和队友们鼓励着他,家乡的党委政府和残联也一直关怀着他,时常看望和慰问,给他温暖和前行的动力。在大家的帮助下,他咬牙坚持,努力突破。听别人说高级教练李年英很厉害,他主动拜师,老人欣然收下,对他的要求却非常严格。在一丁点毛病都不放过的严苛环境下,他的内心和体能日趋强大。有时训练强度太大,累得干呕,吐完了又接着去训。去年11月,集训还没开始,他就提前一个月自费开始训练。也就是从那时到现在,他一直没有见过父母,每天都专心训练,偶尔打电话问候一下家人。
如今载誉归来,刘卫难掩心中的喜悦。他高兴的不仅仅是为国家争了光,更高兴的是通过自己的打拼,证实了残疾人同样可以拥有梦想,实现梦想。“关键是要找到目标,要坚持!我们坚持得越多,路才会走得越远。”作为目前中国男子盲人短跑最强者,他说他现在最大的梦想就是站上国际最高领奖台,听到国歌响起,而他将继续为梦想付出努力。能从后天致盲的迷茫中走出来,还能够在艰苦的训练中坚持下来,他满怀感激,“这种力量不是我一个人的,而是来自于大家,是教练、队友、家人、市县残联还有家乡的政府和人民给了我温暖和力量……”。他说他也想把这种温暖和力量传递出去,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更多的残疾人朋友走出心理阴影和人生困境。“这也是我对社会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