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同窗赠予我其所著的《恰同学少年》,砥砺我发奋向朝气蓬勃的青年毛泽东看齐。阅毕合页,从那字里行间中,我体悟到了当年毛泽东携友共进,奋发向上的斗志与激情。但更令我内心触动的,是那学子身后为人师表、身正世范的可敬师长。
书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每日清晨,杨昌济老师在家中,将木勺盛满冰冷的井水,兜头浇下,并教导毛泽东:“清晨即起,以井水浴我肉体,然后晨诵半小时,以圣贤之言浴我精神。是以精神肉体,清清爽爽方得全新之我,迎接崭新一天。”如此言传身教,为青年毛泽东种下了“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思想种子,让毛泽东领悟到了成才必先成人的人生至理。对照现实生活中,年少的我们往往偷懒怕累,想尽各种法子逃避锻炼。岂不知,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磨砺出健壮的身体,怎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为人师者,不但有高深的学问,而且常伴超凡的人格和高尚的修养。20世纪初,在那个国弱民贫的年代,追求物质利益几乎成为了大多数人的目标,但杨昌济老师不是这样。书中记叙,留学归来的杨昌济不为当局厚金高位的聘书所动,用庭中兰花与牡丹作对比,表示“若兰花变得像牡丹一样身溢贵气,那兰花还是兰花吗?”杨昌济老师教给青年毛泽东正洁而非庸俗的品格、独立且坚韧的精神,让毛泽东做到的是“立着”,而不是“靠着”,受益终其一生。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杨昌济老师传授给毛泽东的不仅是强身健体之道,更是解开了如何励志拼搏之惑。他以“修学储能”四字为毛泽东作了人生规划,并曾引用孔子的名言“质胜于文则野,文胜于质则史”加以修正,志存高远、个性鲜明的青年毛泽东在老师的春风化雨下得以成长成才。
人传之于道,道存之于理。与良师同行,即与道相应。正值青春的我们,犹如新出的琴瑟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良师宛如妙指,言教其身而适时点拨,方能奏出曼妙之音。良师于学生,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当我们困惑迷惘时,他的一句善意的指教和提醒,就会使我们茅塞顿开;当我们面对挫折、怯步不前时,他的耐心教诲和鼓励,又会使我们重拾勇气、无畏前行。
像这样良师高徒的感人故事,除了杨昌济与毛泽东外,古今中外还有很多。有了苏步青教授的倾力引领,“好马仍应重鞭抽”的中科院院士谷超豪,成为了享誉世界的数学大师;有了蔡振华的治军领队,刘国梁、孔令辉、马林等陆续登上了世界冠军奖台;有了法国作家福楼拜的激情引导,莫泊桑代表法兰西成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并奉献了不朽名作《羊脂球》。
“强避桃源作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青年者,国家之魂。沐浴良师的雨露阳光,矢志践行,以独立担当之精神,书写砥砺奋进的青春。愿类似青年毛泽东和良师杨昌济先生的故事,能更多地在我们的社会中激情上演。